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5.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西南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依据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范围和⽅式的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般通过两个途径建⽴:⼀是国家直接投资;⼆是国家收购原来的私有企业。国家建⽴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些私⼈资本⽆⼒兴建的⼤型新兴产业、⽀柱产业,或是⼀些投资巨⼤、收回投资需要很长时间的公共产品的⽣产企业,或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2)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以资本所有者⾝份与私⼈垄断组织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这种国家和私⼈资本结合的企业,既可以是国家和私⼈资本共同投资建⽴的新企业,也可以是国家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资本⽽形成国家和私⼈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是通过国家收购⼀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形成的国家和私⼈资本相结合的企业。(3)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企业的外部起作⽤。这种形式主要是国家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政⼿段来促进、诱导私⼈企业向既定的⽅向发展,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各种调控经济的⼿段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调节,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平衡等⽬标的。

答案:123

解析:null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依据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范围和⽅式的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般通过两个途径建⽴:⼀是国家直接投资;⼆是国家收购原来的私有企业。国家建⽴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些私⼈资本⽆⼒兴建的⼤型新兴产业、⽀柱产业,或是⼀些投资巨⼤、收回投资需要很长时间的公共产品的⽣产企业,或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2)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以资本所有者⾝份与私⼈垄断组织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这种国家和私⼈资本结合的企业,既可以是国家和私⼈资本共同投资建⽴的新企业,也可以是国家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资本⽽形成国家和私⼈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是通过国家收购⼀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形成的国家和私⼈资本相结合的企业。(3)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企业的外部起作⽤。这种形式主要是国家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政⼿段来促进、诱导私⼈企业向既定的⽅向发展,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各种调控经济的⼿段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调节,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平衡等⽬标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33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但是意识不是物质本⾝,这主要是因为:(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飞跃性环节:①由⽆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地球上的⽆机物具有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三种形式,这表明在⽆⽣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反映形式的可能性。随着⽣命的产⽣,出现了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和原⽣动物的趋光性、趋营养性等反应形式,这是产⽣感觉的原⽣基础。②由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理。随着低等⽣物向⾼等动物的进化发展,⽣物机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逐渐产⽣了专门进⾏反映的细胞——神经细胞和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统⼀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物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感觉的进⼀步发展,就产⽣了动物的⼼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还包括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为⼈类意识的产⽣创造了条件。③由动物的⼼理到⼈的意识。随着古猿向⼈类的转化,产⽣了更加复杂、完善的⼈脑,从⽽产⽣了⼈所特有的⾼级反映形式即意识。(2)从意识本质来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的部分组成。(3)从意识的能动作⽤来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④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a8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如何理解“⽂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在新时期如何实现⽂化⾃信。【答案】(1)“⽂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之间的关系⽂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密不可分,牵⼀发⽽动全⾝,⽂化⾃信是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其他“三个⾃信”的必然结果和⽬标所向。①基于⽂化实践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化⾃始以来离不开实践,⽂化产⽣于实践、依存于实践并又表现为实践形态。⽂化实践建⽴在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同时,⽂化实践与经济实践、政治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表征着当代中国所⾛的经济与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现实表现,它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化⽔乳交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整体。⽂化实践推动⽂化软实⼒的发展,⽂化软实⼒是⼀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量,是衡量⼀国综合国⼒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化软实⼒能够展现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巨⼤指导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巨⼤优越性,展现出中国坚定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正确性,⽽这些所有巨⼤成就的前提都源于⽂化⾃信。②基于⽂化价值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化⾃信是⼀个民族、⼀个国家以及⼀个政党对⾃⾝所禀赋和拥有的⽂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并对其⽂化的⽣命⼒保持坚定的信⼼和发展的希望。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中国⽂化⾃信的厚重的历史根基,具有深厚的⽂化积淀、丰富的⽂化内涵与价值追求。⽂化⾃信是道路⾃信、理论⾃信和制度⾃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信、理论⾃信和制度⾃信都是偏外在的,⽽⽂化⾃信是倾向于内⼼和价值观,这种⾃信能够让⼈真正地⼼悦诚服。③基于⽂化话语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中国⽂化话语是反映中华⽂化领域的⾔语⾏为和语境现象,拥有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化资源,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展现中华⽂化的独特性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历史⽂化关系。当今中华⽂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这势必影响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开拓、创新、运⾏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话语分量的降格。因⽽⽂化⾃信的实现需要搭建中国⽂化话语平台、展现中华⽂化话语的魅⼒、加强与国际其他话语的交流,进⽽增强中国⽂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话语分量,在⽂化话语中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所取得的伟⼤成就。(2)实现⽂化⾃信的途径①要清醒认识我国⽂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化⾃觉,坚定⽂化⾃信,更好地把握⽂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化发展步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化强国。②坚定⽂化⾃信,推动社会主义⽂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化⽴场,⽴⾜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社会主义⽂化,⾛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化。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化。中华优秀传统⽂化、⾰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化是我们坚定⽂化⾃信的⼒量之源。④发展⼤众⽂化产品。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化事业和⽂化产业相得益彰,⼤众⽂化产品也异彩纷呈。⼤众⽂化产品的社会认同度、满意度、美誉度等,⼀定程度上成为检验⽂化⾃信的晴⾬表和重要载体。⑤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价值观是⽂化软实⼒的灵魂、⽂化软实⼒建设的重点。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我们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化的认同感。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5fe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运动不等于发展。[⾸都师范⼤学2008年研]【答案】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1)运动和发展的含义不同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条件性。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和旧事物的灭亡。任何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个由⼩到⼤、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较完善的过程。(2)发展和运动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发展也是事物的⼀种运动变化,但并⾮事物的⼀切运动变化都是发展。运动包括宇宙中的⼀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前进、上升的变化,也包括下降、倒退的变化;既包括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又包括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发展只是运动变化中的⼀种,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承认发展的总体⽅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就必然要承认新陈代谢是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然、社会和⼈类社会发展的总的⽅向和基本趋势是新事物的产⽣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以上升性运动为总体特征的。因此,运动不等于发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32c2-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18研]材料: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件事物好像都包含有⾃⼰的反⾯……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们愈益控制⾃然,个⼈却似乎愈益成为别⼈的奴⾪或⾃⼰卑劣⾏为的奴⾪。甚⾄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知的⿊暗背景上闪耀。——摘⾃马克思:《在〈⼈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答案】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对⼀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是揭⽰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科学主要分为⾃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材料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产关系下⼈与⾃然关系的异化,认为科学存在着两⾯性,应当对其辩证看待。(1)科技⾰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杠杆科学技术在当代之所以成为第⼀⽣产⼒,是因为新的科学技术⾰命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泛地应⽤于社会领域,引起⽣产⽅式、⽣活⽅式和思维⽅式的深刻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巨⼤进步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224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0. 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场和⽅法。相关试题: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然,他也就要运⽤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请结合材料谈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法论原则。[安徽师范⼤学2021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11e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试论述在全⾯深化改⾰的新时期如何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答案】当前我国全⾯深化改⾰在实践中需要处理好改⾰、发展、稳定的关系。改⾰、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点,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动⼒,发展是解决⼀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发展的前提。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盾凸显期,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发展尤为重要。要增强改⾰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既着⼒解决关系群众切⾝利益的问题,又着⼒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坚持把改⾰的⼒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起来,把改善⼈民⽣活作为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发展,通过改⾰发展促进社会稳定。(1)改⾰总揽全局,但改⾰乃是为了发展,为了更⼤更长远的稳定当改⾰、发展和稳定作为相辅相成、缺⼀不可的因果链条时,结合实践的具体进程,辩证地理清它们之间的深刻关系,是⼗分必要的。中国的改⾰不是空⽳来风、⽆的放⽮,不是为改⾰⽽改⾰,⽽恰恰是为了发展、为了稳定。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改⾰统揽全局。但改⾰本⾝不是⽬的,⽽是为着发展,为着更⼤更长远的稳定。改⾰是发展和稳定的希望所在。(2)“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改⾰的⽬的,是稳定的基础发展是⼈类社会历史的普遍法则,更是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紧迫⽽特殊的问题,在邓⼩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条主线,这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平同志的⼀个重要思想,是⼀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多年,锐意改⾰是为着发展,强调稳定也是为着发展,发展始终是⽬的,是关键,是根本任务,是⾸要问题。发展是判断改⾰成效的尺度,是衡量稳定之内涵质量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处理三者关系⾸先应着眼于发展,⽴⾜于发展。改⾰必须适应与服从发展的需要,稳定必须建⽴在发展的基础上。(3)“稳定压倒⼀切”是实践提出的特殊问题维护稳定,就是政治,就是⼤局。没有⼀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谈不上改⾰和发展,就不能保证正常的⽣活秩序和⽣产秩序,就不能保证投资者的信⼼,从⽽不利于深化改⾰、扩⼤开放,使⼈民对改⾰的承受能⼒下降。重发展,轻稳定,其结果是发展不能持久,到⼀定阶段引起⽭盾激化,最终导致混乱。因此,必须⾼度重视稳定问题,在具体决策、规划、组织实施时,应⾸先考虑到稳定。当然,也不应因噎废⾷。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3f9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6.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央财经⼤学2018年研]【答案】由于各国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条件的差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①各国⽣产⼒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化都⽐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产⼒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式进⾏社会主义建设。②各国历史⽂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各个民族的历史⽂化传统,是⼈们进⾏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马克思指出:“⼈们⾃⼰创造⾃⼰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③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机活⼒、永远⽴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世界观,只有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分析本国的情况,把握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没有提出现成的⽅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已有结论,⽽是要求⼈们依据它的基本原则和⽅法,不断结合变化了的情况,探索并解决社会主义新问题。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本国实际出发,⾛⾃⼰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条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各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根本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类⼀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空前伟⼤的创造性事业。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个国家要想发展,都不能闭关⾃守,让⾃⼰孤⽴于世界之外。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社会主义各国要想探索⼀条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发展之路,必须合理学习和借鉴别国发展模式的优长。但是,借鉴不等于脱离本国国情照抄照搬。不同国家试图⽤“⼀条道路”、⼀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不通的,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4b3-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0. 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标和蓝图⽽进⾏的。这说明了(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c12-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 试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利与弊。[⼭东⼤学2018年研]【答案】(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好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机遇主要有:①有利于吸引和利⽤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管理创新。事实上,进⼊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已经给了⼈们很多启迪和借鉴。②有利于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发达国家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③有利于深⼊地参与国际分⼯,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拓展海外市场,提⾼企业的竞争⼒。④可以抓住新技术⾰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平的提⾼。中国企业可以利⽤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创新,建⽴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种全⽅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化和社会⽣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不同的表现⽅式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①从经济⽅⾯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由竞争原则,⾃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②从政治⽅⾯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由民主市场模式”,⿎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奉⾏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③从⽂化⽅⾯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众⽂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稳定。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的物质⽂明,也带来了西⽅的精神⽂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理的稳定状态也产⽣了巨⼤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众传播⼯具却被西⽅发达国家⽀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化霸权主义,推销“西⽅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和⼼理稳定,产⽣和形成了⽆形的渗透影响和强⼤的舆论压⼒。④从社会⽅⾯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活⽅式⼀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式之⼀。改⾰开放以来,我国⼈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式,同世界各国⼈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论是在⼴度还是深度⽅⾯,都已经⼗分普遍地扩⼤了,我国社会公众⽣活⽅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定的经济与⽂化差距,⼈们在融⼊全球⼀体化的社会⽣活过程中,产⽣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盾和不稳定因素,从⽽有可能产⽣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d2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5.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西南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依据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范围和⽅式的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般通过两个途径建⽴:⼀是国家直接投资;⼆是国家收购原来的私有企业。国家建⽴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些私⼈资本⽆⼒兴建的⼤型新兴产业、⽀柱产业,或是⼀些投资巨⼤、收回投资需要很长时间的公共产品的⽣产企业,或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2)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以资本所有者⾝份与私⼈垄断组织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这种国家和私⼈资本结合的企业,既可以是国家和私⼈资本共同投资建⽴的新企业,也可以是国家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资本⽽形成国家和私⼈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是通过国家收购⼀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形成的国家和私⼈资本相结合的企业。(3)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企业的外部起作⽤。这种形式主要是国家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政⼿段来促进、诱导私⼈企业向既定的⽅向发展,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各种调控经济的⼿段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调节,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平衡等⽬标的。

答案:123

解析:null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依据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范围和⽅式的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般通过两个途径建⽴:⼀是国家直接投资;⼆是国家收购原来的私有企业。国家建⽴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些私⼈资本⽆⼒兴建的⼤型新兴产业、⽀柱产业,或是⼀些投资巨⼤、收回投资需要很长时间的公共产品的⽣产企业,或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2)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以资本所有者⾝份与私⼈垄断组织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这种国家和私⼈资本结合的企业,既可以是国家和私⼈资本共同投资建⽴的新企业,也可以是国家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资本⽽形成国家和私⼈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是通过国家收购⼀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形成的国家和私⼈资本相结合的企业。(3)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企业的外部起作⽤。这种形式主要是国家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政⼿段来促进、诱导私⼈企业向既定的⽅向发展,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各种调控经济的⼿段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调节,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平衡等⽬标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理论

B. ⼀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

C. ⽤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解答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D.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命和建设,并在这⼀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命、建设、改⾰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极⼤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在结合中国国情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33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但是意识不是物质本⾝,这主要是因为:(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飞跃性环节:①由⽆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地球上的⽆机物具有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三种形式,这表明在⽆⽣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反映形式的可能性。随着⽣命的产⽣,出现了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和原⽣动物的趋光性、趋营养性等反应形式,这是产⽣感觉的原⽣基础。②由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理。随着低等⽣物向⾼等动物的进化发展,⽣物机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逐渐产⽣了专门进⾏反映的细胞——神经细胞和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统⼀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物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感觉的进⼀步发展,就产⽣了动物的⼼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还包括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为⼈类意识的产⽣创造了条件。③由动物的⼼理到⼈的意识。随着古猿向⼈类的转化,产⽣了更加复杂、完善的⼈脑,从⽽产⽣了⼈所特有的⾼级反映形式即意识。(2)从意识本质来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的部分组成。(3)从意识的能动作⽤来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④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解析:null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但是意识不是物质本⾝,这主要是因为:(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飞跃性环节:①由⽆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地球上的⽆机物具有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三种形式,这表明在⽆⽣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反映形式的可能性。随着⽣命的产⽣,出现了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和原⽣动物的趋光性、趋营养性等反应形式,这是产⽣感觉的原⽣基础。②由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理。随着低等⽣物向⾼等动物的进化发展,⽣物机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逐渐产⽣了专门进⾏反映的细胞——神经细胞和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统⼀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物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感觉的进⼀步发展,就产⽣了动物的⼼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还包括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为⼈类意识的产⽣创造了条件。③由动物的⼼理到⼈的意识。随着古猿向⼈类的转化,产⽣了更加复杂、完善的⼈脑,从⽽产⽣了⼈所特有的⾼级反映形式即意识。(2)从意识本质来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的部分组成。(3)从意识的能动作⽤来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④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a8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如何理解“⽂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在新时期如何实现⽂化⾃信。【答案】(1)“⽂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之间的关系⽂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密不可分,牵⼀发⽽动全⾝,⽂化⾃信是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其他“三个⾃信”的必然结果和⽬标所向。①基于⽂化实践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化⾃始以来离不开实践,⽂化产⽣于实践、依存于实践并又表现为实践形态。⽂化实践建⽴在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同时,⽂化实践与经济实践、政治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表征着当代中国所⾛的经济与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现实表现,它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化⽔乳交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整体。⽂化实践推动⽂化软实⼒的发展,⽂化软实⼒是⼀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量,是衡量⼀国综合国⼒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化软实⼒能够展现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巨⼤指导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巨⼤优越性,展现出中国坚定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正确性,⽽这些所有巨⼤成就的前提都源于⽂化⾃信。②基于⽂化价值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化⾃信是⼀个民族、⼀个国家以及⼀个政党对⾃⾝所禀赋和拥有的⽂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并对其⽂化的⽣命⼒保持坚定的信⼼和发展的希望。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中国⽂化⾃信的厚重的历史根基,具有深厚的⽂化积淀、丰富的⽂化内涵与价值追求。⽂化⾃信是道路⾃信、理论⾃信和制度⾃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信、理论⾃信和制度⾃信都是偏外在的,⽽⽂化⾃信是倾向于内⼼和价值观,这种⾃信能够让⼈真正地⼼悦诚服。③基于⽂化话语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中国⽂化话语是反映中华⽂化领域的⾔语⾏为和语境现象,拥有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化资源,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展现中华⽂化的独特性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历史⽂化关系。当今中华⽂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这势必影响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开拓、创新、运⾏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话语分量的降格。因⽽⽂化⾃信的实现需要搭建中国⽂化话语平台、展现中华⽂化话语的魅⼒、加强与国际其他话语的交流,进⽽增强中国⽂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话语分量,在⽂化话语中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所取得的伟⼤成就。(2)实现⽂化⾃信的途径①要清醒认识我国⽂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化⾃觉,坚定⽂化⾃信,更好地把握⽂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化发展步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化强国。②坚定⽂化⾃信,推动社会主义⽂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化⽴场,⽴⾜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社会主义⽂化,⾛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化。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化。中华优秀传统⽂化、⾰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化是我们坚定⽂化⾃信的⼒量之源。④发展⼤众⽂化产品。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化事业和⽂化产业相得益彰,⼤众⽂化产品也异彩纷呈。⼤众⽂化产品的社会认同度、满意度、美誉度等,⼀定程度上成为检验⽂化⾃信的晴⾬表和重要载体。⑤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价值观是⽂化软实⼒的灵魂、⽂化软实⼒建设的重点。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我们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化的认同感。

解析:null(1)“⽂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之间的关系⽂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密不可分,牵⼀发⽽动全⾝,⽂化⾃信是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其他“三个⾃信”的必然结果和⽬标所向。①基于⽂化实践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化⾃始以来离不开实践,⽂化产⽣于实践、依存于实践并又表现为实践形态。⽂化实践建⽴在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同时,⽂化实践与经济实践、政治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表征着当代中国所⾛的经济与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现实表现,它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化⽔乳交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整体。⽂化实践推动⽂化软实⼒的发展,⽂化软实⼒是⼀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量,是衡量⼀国综合国⼒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化软实⼒能够展现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巨⼤指导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巨⼤优越性,展现出中国坚定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正确性,⽽这些所有巨⼤成就的前提都源于⽂化⾃信。②基于⽂化价值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化⾃信是⼀个民族、⼀个国家以及⼀个政党对⾃⾝所禀赋和拥有的⽂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并对其⽂化的⽣命⼒保持坚定的信⼼和发展的希望。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中国⽂化⾃信的厚重的历史根基,具有深厚的⽂化积淀、丰富的⽂化内涵与价值追求。⽂化⾃信是道路⾃信、理论⾃信和制度⾃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信、理论⾃信和制度⾃信都是偏外在的,⽽⽂化⾃信是倾向于内⼼和价值观,这种⾃信能够让⼈真正地⼼悦诚服。③基于⽂化话语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中国⽂化话语是反映中华⽂化领域的⾔语⾏为和语境现象,拥有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化资源,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展现中华⽂化的独特性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历史⽂化关系。当今中华⽂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这势必影响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开拓、创新、运⾏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话语分量的降格。因⽽⽂化⾃信的实现需要搭建中国⽂化话语平台、展现中华⽂化话语的魅⼒、加强与国际其他话语的交流,进⽽增强中国⽂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话语分量,在⽂化话语中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所取得的伟⼤成就。(2)实现⽂化⾃信的途径①要清醒认识我国⽂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化⾃觉,坚定⽂化⾃信,更好地把握⽂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化发展步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化强国。②坚定⽂化⾃信,推动社会主义⽂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化⽴场,⽴⾜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社会主义⽂化,⾛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化。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化。中华优秀传统⽂化、⾰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化是我们坚定⽂化⾃信的⼒量之源。④发展⼤众⽂化产品。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化事业和⽂化产业相得益彰,⼤众⽂化产品也异彩纷呈。⼤众⽂化产品的社会认同度、满意度、美誉度等,⼀定程度上成为检验⽂化⾃信的晴⾬表和重要载体。⑤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价值观是⽂化软实⼒的灵魂、⽂化软实⼒建设的重点。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我们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化的认同感。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5fe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运动不等于发展。[⾸都师范⼤学2008年研]【答案】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1)运动和发展的含义不同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条件性。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和旧事物的灭亡。任何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个由⼩到⼤、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较完善的过程。(2)发展和运动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发展也是事物的⼀种运动变化,但并⾮事物的⼀切运动变化都是发展。运动包括宇宙中的⼀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前进、上升的变化,也包括下降、倒退的变化;既包括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又包括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发展只是运动变化中的⼀种,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承认发展的总体⽅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就必然要承认新陈代谢是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然、社会和⼈类社会发展的总的⽅向和基本趋势是新事物的产⽣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以上升性运动为总体特征的。因此,运动不等于发展。

解析:null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1)运动和发展的含义不同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条件性。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和旧事物的灭亡。任何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个由⼩到⼤、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较完善的过程。(2)发展和运动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发展也是事物的⼀种运动变化,但并⾮事物的⼀切运动变化都是发展。运动包括宇宙中的⼀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前进、上升的变化,也包括下降、倒退的变化;既包括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又包括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发展只是运动变化中的⼀种,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承认发展的总体⽅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就必然要承认新陈代谢是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然、社会和⼈类社会发展的总的⽅向和基本趋势是新事物的产⽣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以上升性运动为总体特征的。因此,运动不等于发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32c2-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18研]材料: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件事物好像都包含有⾃⼰的反⾯……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们愈益控制⾃然,个⼈却似乎愈益成为别⼈的奴⾪或⾃⼰卑劣⾏为的奴⾪。甚⾄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知的⿊暗背景上闪耀。——摘⾃马克思:《在〈⼈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答案】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对⼀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是揭⽰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科学主要分为⾃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材料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产关系下⼈与⾃然关系的异化,认为科学存在着两⾯性,应当对其辩证看待。(1)科技⾰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杠杆科学技术在当代之所以成为第⼀⽣产⼒,是因为新的科学技术⾰命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泛地应⽤于社会领域,引起⽣产⽅式、⽣活⽅式和思维⽅式的深刻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巨⼤进步

A. 改变了社会⽣产⼒的构成要素。引起⽣产条件的根本变更和劳动者素质的全⾯提⾼,从⽽改变了⼈们的劳动形式和社会的产业结构。

B. 改变了⼈们的劳动形式。使⼈们的劳动⽅式由机械⾃动化⾛向智能⾃动化、由局部⾃动化⾛向⼤系统管理和控制⾃动化。

C.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变⾰。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益提⾼,科技⼈员和管理⼈员的⽐例⽇益增长;推动了⽣产规模的扩⼤,分⼯和协作的⼴泛发展,进⼀步提⾼了⽣产社会化的程度,最终必然会导致⽣产关系的变⾰。②对⽣活⽅式产⽣了巨⼤影响a.现代化信息、交通、通信技术全⾯改变了⼈们的交往⽅式、学习⽅式、消费⽅式,为⼈们从事科学、艺术、⽂化、教育活动提供了更有效的⼿段,为⼈的⾃由⽽全⾯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b.⽣产⽅式与⽣活⽅式的深刻变化开拓了⼈们的视野,转变了⼈们的观念,对⼈的思维⽅式产⽣了重要影响。c.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等⼿段,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

D. 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段引起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具的变⾰,使⼈们的思维⽅式具有系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能够运⽤新的理论⼯具和技术⼿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科学技术作⽤的实现要受⼀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然规律认识不⾜或⼀定的社会制度和⼈们发展观念的局限等因素会导致对科学技术使⽤不当,可能会给⼈类的⽣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态失衡等⼀系列全球性问题提醒⼈们树⽴危机意识和全球观念,克服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观念,⽤科学的⾃然观和发展观正确对待⼈与⾃然的关系,实现⼈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疑应把⼈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标,但同时应尊重⾃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起来。

解析:null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对⼀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是揭⽰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科学主要分为⾃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材料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产关系下⼈与⾃然关系的异化,认为科学存在着两⾯性,应当对其辩证看待。(1)科技⾰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杠杆科学技术在当代之所以成为第⼀⽣产⼒,是因为新的科学技术⾰命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泛地应⽤于社会领域,引起⽣产⽅式、⽣活⽅式和思维⽅式的深刻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巨⼤进步。①对⽣产⽅式产⽣了深刻影响a.改变了社会⽣产⼒的构成要素。引起⽣产条件的根本变更和劳动者素质的全⾯提⾼,从⽽改变了⼈们的劳动形式和社会的产业结构。b.改变了⼈们的劳动形式。使⼈们的劳动⽅式由机械⾃动化⾛向智能⾃动化、由局部⾃动化⾛向⼤系统管理和控制⾃动化。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变⾰。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益提⾼,科技⼈员和管理⼈员的⽐例⽇益增长;推动了⽣产规模的扩⼤,分⼯和协作的⼴泛发展,进⼀步提⾼了⽣产社会化的程度,最终必然会导致⽣产关系的变⾰。②对⽣活⽅式产⽣了巨⼤影响a.现代化信息、交通、通信技术全⾯改变了⼈们的交往⽅式、学习⽅式、消费⽅式,为⼈们从事科学、艺术、⽂化、教育活动提供了更有效的⼿段,为⼈的⾃由⽽全⾯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b.⽣产⽅式与⽣活⽅式的深刻变化开拓了⼈们的视野,转变了⼈们的观念,对⼈的思维⽅式产⽣了重要影响。c.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等⼿段,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d.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段引起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具的变⾰,使⼈们的思维⽅式具有系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能够运⽤新的理论⼯具和技术⼿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科学技术作⽤的实现要受⼀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然规律认识不⾜或⼀定的社会制度和⼈们发展观念的局限等因素会导致对科学技术使⽤不当,可能会给⼈类的⽣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态失衡等⼀系列全球性问题提醒⼈们树⽴危机意识和全球观念,克服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观念,⽤科学的⾃然观和发展观正确对待⼈与⾃然的关系,实现⼈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疑应把⼈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标,但同时应尊重⾃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起来。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224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0. 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场和⽅法。相关试题: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然,他也就要运⽤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请结合材料谈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法论原则。[安徽师范⼤学2021研]

解析:null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场上,提出并⾃觉运⽤了预见未来社会的⽅法论原则。(1)在揭⽰⼈类社会发展⼀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向依据规律预测未来。也就是说,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是⽴⾜于对社会规律的探求的,是以历史规律为依据的。(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他们在考察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当然也会继承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思想和猜测,但他们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析,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来提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他们不是凭空想象。这包括两个⽅⾯:①从反⾯来得到未来社会的启⽰。资本主义社会有剥削,那么就设想未来社会没有剥削;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就消灭私有制,实现私有制等,这些都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相对⽴⽽提出未来社会的观点。②从正⾯引申得到未来社会的启⽰。即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中,资本主义社会中⾃我否定的因素中,得到未来社会特点的认识。(3)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①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②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距离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是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致的。③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应该⽐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更多、更直接、更有教益。(4)只讲⼀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具体的情形只能⽤那时的条件来说明,预见未来主要是指出⼤的⽅向和基本的特征,应把细节留给历史。⼀、材料分析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11e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试论述在全⾯深化改⾰的新时期如何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答案】当前我国全⾯深化改⾰在实践中需要处理好改⾰、发展、稳定的关系。改⾰、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点,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动⼒,发展是解决⼀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发展的前提。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盾凸显期,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发展尤为重要。要增强改⾰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既着⼒解决关系群众切⾝利益的问题,又着⼒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坚持把改⾰的⼒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起来,把改善⼈民⽣活作为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发展,通过改⾰发展促进社会稳定。(1)改⾰总揽全局,但改⾰乃是为了发展,为了更⼤更长远的稳定当改⾰、发展和稳定作为相辅相成、缺⼀不可的因果链条时,结合实践的具体进程,辩证地理清它们之间的深刻关系,是⼗分必要的。中国的改⾰不是空⽳来风、⽆的放⽮,不是为改⾰⽽改⾰,⽽恰恰是为了发展、为了稳定。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改⾰统揽全局。但改⾰本⾝不是⽬的,⽽是为着发展,为着更⼤更长远的稳定。改⾰是发展和稳定的希望所在。(2)“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改⾰的⽬的,是稳定的基础发展是⼈类社会历史的普遍法则,更是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紧迫⽽特殊的问题,在邓⼩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条主线,这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平同志的⼀个重要思想,是⼀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多年,锐意改⾰是为着发展,强调稳定也是为着发展,发展始终是⽬的,是关键,是根本任务,是⾸要问题。发展是判断改⾰成效的尺度,是衡量稳定之内涵质量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处理三者关系⾸先应着眼于发展,⽴⾜于发展。改⾰必须适应与服从发展的需要,稳定必须建⽴在发展的基础上。(3)“稳定压倒⼀切”是实践提出的特殊问题维护稳定,就是政治,就是⼤局。没有⼀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谈不上改⾰和发展,就不能保证正常的⽣活秩序和⽣产秩序,就不能保证投资者的信⼼,从⽽不利于深化改⾰、扩⼤开放,使⼈民对改⾰的承受能⼒下降。重发展,轻稳定,其结果是发展不能持久,到⼀定阶段引起⽭盾激化,最终导致混乱。因此,必须⾼度重视稳定问题,在具体决策、规划、组织实施时,应⾸先考虑到稳定。当然,也不应因噎废⾷。

解析:null当前我国全⾯深化改⾰在实践中需要处理好改⾰、发展、稳定的关系。改⾰、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点,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动⼒,发展是解决⼀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发展的前提。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盾凸显期,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发展尤为重要。要增强改⾰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既着⼒解决关系群众切⾝利益的问题,又着⼒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坚持把改⾰的⼒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起来,把改善⼈民⽣活作为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发展,通过改⾰发展促进社会稳定。(1)改⾰总揽全局,但改⾰乃是为了发展,为了更⼤更长远的稳定当改⾰、发展和稳定作为相辅相成、缺⼀不可的因果链条时,结合实践的具体进程,辩证地理清它们之间的深刻关系,是⼗分必要的。中国的改⾰不是空⽳来风、⽆的放⽮,不是为改⾰⽽改⾰,⽽恰恰是为了发展、为了稳定。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改⾰统揽全局。但改⾰本⾝不是⽬的,⽽是为着发展,为着更⼤更长远的稳定。改⾰是发展和稳定的希望所在。(2)“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改⾰的⽬的,是稳定的基础发展是⼈类社会历史的普遍法则,更是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紧迫⽽特殊的问题,在邓⼩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条主线,这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平同志的⼀个重要思想,是⼀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多年,锐意改⾰是为着发展,强调稳定也是为着发展,发展始终是⽬的,是关键,是根本任务,是⾸要问题。发展是判断改⾰成效的尺度,是衡量稳定之内涵质量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处理三者关系⾸先应着眼于发展,⽴⾜于发展。改⾰必须适应与服从发展的需要,稳定必须建⽴在发展的基础上。(3)“稳定压倒⼀切”是实践提出的特殊问题维护稳定,就是政治,就是⼤局。没有⼀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谈不上改⾰和发展,就不能保证正常的⽣活秩序和⽣产秩序,就不能保证投资者的信⼼,从⽽不利于深化改⾰、扩⼤开放,使⼈民对改⾰的承受能⼒下降。重发展,轻稳定,其结果是发展不能持久,到⼀定阶段引起⽭盾激化,最终导致混乱。因此,必须⾼度重视稳定问题,在具体决策、规划、组织实施时,应⾸先考虑到稳定。当然,也不应因噎废⾷。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3f9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6.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央财经⼤学2018年研]【答案】由于各国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条件的差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①各国⽣产⼒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化都⽐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产⼒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式进⾏社会主义建设。②各国历史⽂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各个民族的历史⽂化传统,是⼈们进⾏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马克思指出:“⼈们⾃⼰创造⾃⼰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③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机活⼒、永远⽴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世界观,只有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分析本国的情况,把握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没有提出现成的⽅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已有结论,⽽是要求⼈们依据它的基本原则和⽅法,不断结合变化了的情况,探索并解决社会主义新问题。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本国实际出发,⾛⾃⼰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条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各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根本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类⼀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空前伟⼤的创造性事业。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个国家要想发展,都不能闭关⾃守,让⾃⼰孤⽴于世界之外。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社会主义各国要想探索⼀条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发展之路,必须合理学习和借鉴别国发展模式的优长。但是,借鉴不等于脱离本国国情照抄照搬。不同国家试图⽤“⼀条道路”、⼀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不通的,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解析:null由于各国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条件的差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①各国⽣产⼒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化都⽐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产⼒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式进⾏社会主义建设。②各国历史⽂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各个民族的历史⽂化传统,是⼈们进⾏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马克思指出:“⼈们⾃⼰创造⾃⼰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③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机活⼒、永远⽴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世界观,只有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分析本国的情况,把握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没有提出现成的⽅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已有结论,⽽是要求⼈们依据它的基本原则和⽅法,不断结合变化了的情况,探索并解决社会主义新问题。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本国实际出发,⾛⾃⼰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条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各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根本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类⼀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空前伟⼤的创造性事业。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个国家要想发展,都不能闭关⾃守,让⾃⼰孤⽴于世界之外。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社会主义各国要想探索⼀条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发展之路,必须合理学习和借鉴别国发展模式的优长。但是,借鉴不等于脱离本国国情照抄照搬。不同国家试图⽤“⼀条道路”、⼀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不通的,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4b3-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0. 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标和蓝图⽽进⾏的。这说明了(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

B. 观念在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

C. 意识具有能动性

D. ⼈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解析:【解析】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为: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列宁说:“⼈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③意识活动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意识对⼈体⽣理活动具有调控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c12-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 试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利与弊。[⼭东⼤学2018年研]【答案】(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好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机遇主要有:①有利于吸引和利⽤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管理创新。事实上,进⼊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已经给了⼈们很多启迪和借鉴。②有利于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发达国家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③有利于深⼊地参与国际分⼯,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拓展海外市场,提⾼企业的竞争⼒。④可以抓住新技术⾰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平的提⾼。中国企业可以利⽤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创新,建⽴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种全⽅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化和社会⽣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不同的表现⽅式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①从经济⽅⾯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由竞争原则,⾃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②从政治⽅⾯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由民主市场模式”,⿎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奉⾏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③从⽂化⽅⾯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众⽂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稳定。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的物质⽂明,也带来了西⽅的精神⽂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理的稳定状态也产⽣了巨⼤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众传播⼯具却被西⽅发达国家⽀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化霸权主义,推销“西⽅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和⼼理稳定,产⽣和形成了⽆形的渗透影响和强⼤的舆论压⼒。④从社会⽅⾯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活⽅式⼀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式之⼀。改⾰开放以来,我国⼈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式,同世界各国⼈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论是在⼴度还是深度⽅⾯,都已经⼗分普遍地扩⼤了,我国社会公众⽣活⽅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定的经济与⽂化差距,⼈们在融⼊全球⼀体化的社会⽣活过程中,产⽣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盾和不稳定因素,从⽽有可能产⽣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解析:null(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好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机遇主要有:①有利于吸引和利⽤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管理创新。事实上,进⼊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已经给了⼈们很多启迪和借鉴。②有利于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发达国家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③有利于深⼊地参与国际分⼯,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拓展海外市场,提⾼企业的竞争⼒。④可以抓住新技术⾰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平的提⾼。中国企业可以利⽤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创新,建⽴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种全⽅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化和社会⽣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不同的表现⽅式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①从经济⽅⾯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由竞争原则,⾃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②从政治⽅⾯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由民主市场模式”,⿎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奉⾏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③从⽂化⽅⾯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众⽂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稳定。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的物质⽂明,也带来了西⽅的精神⽂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理的稳定状态也产⽣了巨⼤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众传播⼯具却被西⽅发达国家⽀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化霸权主义,推销“西⽅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和⼼理稳定,产⽣和形成了⽆形的渗透影响和强⼤的舆论压⼒。④从社会⽅⾯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活⽅式⼀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式之⼀。改⾰开放以来,我国⼈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式,同世界各国⼈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论是在⼴度还是深度⽅⾯,都已经⼗分普遍地扩⼤了,我国社会公众⽣活⽅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定的经济与⽂化差距,⼈们在融⼊全球⼀体化的社会⽣活过程中,产⽣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盾和不稳定因素,从⽽有可能产⽣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d2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