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4.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答案:1234

解析:null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10. 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标和蓝图⽽进⾏的。这说明了(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c12-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4a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 如何理解意识对物质的反作⽤?[扬州⼤学2018年研]【答案】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意识的能动作⽤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4)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67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西南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依据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范围和⽅式的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般通过两个途径建⽴:⼀是国家直接投资;⼆是国家收购原来的私有企业。国家建⽴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些私⼈资本⽆⼒兴建的⼤型新兴产业、⽀柱产业,或是⼀些投资巨⼤、收回投资需要很长时间的公共产品的⽣产企业,或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2)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以资本所有者⾝份与私⼈垄断组织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这种国家和私⼈资本结合的企业,既可以是国家和私⼈资本共同投资建⽴的新企业,也可以是国家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资本⽽形成国家和私⼈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是通过国家收购⼀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形成的国家和私⼈资本相结合的企业。(3)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企业的外部起作⽤。这种形式主要是国家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政⼿段来促进、诱导私⼈企业向既定的⽅向发展,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各种调控经济的⼿段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调节,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平衡等⽬标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e22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8. 什么是真理?为什么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都经济贸易⼤学2018研]【答案】(1)真理的内涵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决定的。(2)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真理是⼈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原因在于: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3)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真理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致的。承认了这⼀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cdd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出了科学的概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它坚持了彻底唯物主义⼀元论的原则,同唯⼼主义和⼆元论划清了界限。这个定义是从世界的总现象中区别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从物质与意识对⽴统⼀的关系上,⾼度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独⽴存在,从⽽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性。这就与唯⼼主义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它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这个定义强调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28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材料1】2010年“五⼀”前⼣,胡锦涛同志提出“让⼴⼤劳动群众实现体⾯劳动”的⽬标。【材料2】党的⼗⼋⼤报告指出:“努⼒实现居民收⼊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产率提⾼同步,提⾼居民收⼊在国民收⼊分配中的⽐重,提⾼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重。”“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资制度改⾰,推⾏企业⼯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规范收⼊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增加低收⼊者收⼊,调节过⾼收⼊,取缔⾮法收⼊。”【材料3】⼗⼋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竞相迸发,让⼀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民。”【材料4】体⾯:体统,⾝份;光荣,光彩;好看,美丽。——《现代汉语词典》【材料5】1999年6⽉,国际劳⼯组织新任局长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会上⾸次提出了decent work“体⾯的劳动”新概念,明确指出:所谓“体⾯的劳动”,意味着⽣产性的劳动,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够的收⼊、充分的社会保护和⾜够的⼯作岗位。为了保证“体⾯劳动”这⼀战略⽬标的实现,必须从整体上平衡⽽统⼀地推进“促进⼯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社会对话”等四个⽬标。问题:综合以上材料试述企业、政府和⼯会在“体⾯劳动”实现过程中发挥的作⽤。[中传2017年研]【答案】(1)体⾯劳动国际劳⼯局把体⾯劳动的概念定义为:“促进男⼥在⾃由、公平、安定和尊重⼈格的条件下获得⽣产性体⾯⼯作机会。”并对这⼀概念做了六个⽅⾯的阐述:①⼯作机会是指每个⼈(男⼈和⼥⼈)都有参加⼯作的需求,⼯作包括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正规和⾮正规部门中⾃谋职业,家庭从业和有薪就业。②⾃由是指每个⼈可以⾃由地选择职业,⽽不是被迫接受不可以接受的⼯作,像奴役劳动和童⼯等。③⽣产性是指⼯⼈获得的⼯作可以养家糊⼜,还为企业和国家提⾼竞争⼒和持续发展做贡献。④公平是指⼯⼈在找⼯作和⼯作中不受歧视并享有平等待遇,有能⼒处理好⼯作与家庭⽣活的关系。⑤安定是指⼯⼈需要在健康⽣活和就业⽅⾯得到保护,退休领到养⽼⾦。⑥尊重⼈格是指⼯⼈在⼯作中受到尊重,能够参与企业决策,⾃由参加对⾃⼰有利的组织。(2)企业在“体⾯劳动”中的作⽤①认识上,确⽴理解⼈、关爱⼈、培养⼈、发展⼈、成就⼈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的,把⼈当⼈看、把⼈当⼈爱、把⼈当⼈⽤,在政治上关⼼、分配上倾斜、⼯作上⼤⼒⽀持、素质上提⾼、利益上共享发展成果。②机制上,建⽴完善职代会提案落实机制。对职⼯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详细的实施⽅案,跟踪督办,召开专题发布会,接受职⼯群众监督,优化劳模评选宣传机制。本着劳模群众评、选出的典型⼤家学的原则,坚持⾃我推荐、接受评审、公开投票,努⼒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浓厚氛围。通过形势报告会,发布⼚情,落实和保护好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到领导开明、⼚务透明、⼯会思明、员⼯⼼明。坚持开展以“述学、述职、述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评议活动,进⼀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为员⼯实现⾃我价值创造条件。让员⼯⼈⼈都有成长渠道。⼈⼈都有培训机会、⼈⼈都有发展平台。员⼯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③优化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在⽣产车间安排休息室,同时改善⽣产操作室和休息室的条件。落实各项劳保和福利措施。在全体员⼯中推⾏医疗修养制度,成⽴职⼯互助基⾦会,解决弱势群体的⽣活困难。(3)⼯会在“体⾯劳动”中的作⽤①倡导体⾯劳动②宣传体⾯劳动。当党和国家领导⼈对于体⾯劳动给予积极的回应时,⼯会要积极宣传体⾯劳动,引导社会对体⾯劳动有更加全⾯和深刻的理解。③积极推动党政和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段,以职⼯为本,努⼒实现劳动者的体⾯劳动。④体⾯劳动需要党政和企事业单位主导,在这种情况下,⼯会对于党政和企事业单位实现体⾯劳动和举措给予监督,充分反映职⼯群众的意愿和要求。(4)政府在“体⾯劳动”中的作⽤①制定有利于扩⼤就业的社会经济政策,千⽅百计扩⼤就业。就业是民⽣之本,⼯作岗位是社会成员分享发展成果和参与社会分配的根本依托。政府应把千⽅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作为⼯作的重中之重。⼀是制定实施有利于扩⼤就业机会的社会经济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促进劳动者就业。⼆是政府要充分利⽤好社会公共领域的就业资源,在公共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挖掘就业潜⼒,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三是政府要从政策和实践上彻底消除就业歧视,在城乡之间和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建⽴起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市场,使劳动⼒资源能够平等地参与就业竞争和职业选择,从⽽保证⾮正规就业群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②加强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保障⼈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化、社会等⽅⾯的权利,引导公民依法⾏使权利、履⾏义务,就必须加紧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作⽤的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政府进⼀步出台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安排,需要加快收⼊分配改⾰,需要公平公正的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社会政策的落实。③建⽴健全劳动者培训机构,提⾼劳动者的素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不断提⾼⼴⼤劳动群众的综合素质,是实现⼈的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体⾯劳动的实现的关键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a9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请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西南⼤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简答题,⼭东⼤学2016年研;华侨⼤学2014年研]【答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具体原因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③⼯⼈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争和理论⼯作,创⽴了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阶级先进分⼦组成的。⼯⼈阶级是先进⽣产⼒的代表者。⼯⼈阶级是随着⼤⼯业的兴起⽽出现的⼀个阶级,是最先进最⾰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阶级本⾝,也与⼯⼈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必然会降低党员标准,从⽽丧失党的先锋队性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阶级先进分⼦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吸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能扩⼤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阶段政党的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的党;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命、建设和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民群众谋利益。过去的⼀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根本⽬标是完全⼀致的。共产党⼈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标上的最⾼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解放与全⼈类解放的统⼀。(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党内民主是党的⽣命,集中统⼀是党的⼒量保证。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量、战胜⼀切敌⼈的法宝。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严格纪律和战⽃精神的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f8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个中国⼈民将永远铭记的⽇⼦。⾯对⽆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物质的客观存在性。⾃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类和⼈类社会⽽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然规律。这次汶川⼤地震的产⽣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然界⾃⾝发展的结果,⽆法避免,只能尽最⼤努⼒减⼩这次⾃然灾害带来的损失。(2)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世界万物都不是孤⽴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有的⼈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掌握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们在客观规律⾯前是完全⽆能为⼒,⼈们可以通过⾃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作。温总理的“天灾不由⼈,抗灾不由天”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3)⽭盾具有普遍性。⽭盾⽆处不在,⽆时不有。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盾,⾯对⽭盾,并找到正确的⽅法解决它。地震发⽣后,全国各族⼈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第⼀时间赶赴灾区,全社会⾃发组织参与到救援⼯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我国的救灾⼯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4)⽭盾具有特殊性。⽭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较严重。针对这⼀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案,与时间抢⽣命,⼒争在72⼩时的黄⾦时间⾥抢救最多的⽣命。(5)⽭盾的两点论、重点论。在地震发⽣后的72⼩时⾥,⼀切都以抢救⼈的性命为⾸要任务。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73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党的⼗九⼤报告的⼀⼤理论创新,就是宣布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试⽤马克思主义有关⽭盾问题的原理加以简单说明。[⾸都经济贸易⼤学2018研]【答案】事物是由多种⽭盾构成的。事物的⽭盾有主次之分,主要内容如下:(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就是次要⽭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af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4.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答案:1234

解析:null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10. 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标和蓝图⽽进⾏的。这说明了(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

B. 观念在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

C. 意识具有能动性

D. ⼈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解析:【解析】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为: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列宁说:“⼈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③意识活动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意识对⼈体⽣理活动具有调控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c12-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解析:null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4a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 如何理解意识对物质的反作⽤?[扬州⼤学2018年研]【答案】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意识的能动作⽤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4)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解析:null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意识的能动作⽤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4)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67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西南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依据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范围和⽅式的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般通过两个途径建⽴:⼀是国家直接投资;⼆是国家收购原来的私有企业。国家建⽴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些私⼈资本⽆⼒兴建的⼤型新兴产业、⽀柱产业,或是⼀些投资巨⼤、收回投资需要很长时间的公共产品的⽣产企业,或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2)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以资本所有者⾝份与私⼈垄断组织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这种国家和私⼈资本结合的企业,既可以是国家和私⼈资本共同投资建⽴的新企业,也可以是国家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资本⽽形成国家和私⼈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是通过国家收购⼀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形成的国家和私⼈资本相结合的企业。(3)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企业的外部起作⽤。这种形式主要是国家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政⼿段来促进、诱导私⼈企业向既定的⽅向发展,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各种调控经济的⼿段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调节,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平衡等⽬标的。

解析:null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依据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范围和⽅式的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般通过两个途径建⽴:⼀是国家直接投资;⼆是国家收购原来的私有企业。国家建⽴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些私⼈资本⽆⼒兴建的⼤型新兴产业、⽀柱产业,或是⼀些投资巨⼤、收回投资需要很长时间的公共产品的⽣产企业,或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2)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以资本所有者⾝份与私⼈垄断组织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这种国家和私⼈资本结合的企业,既可以是国家和私⼈资本共同投资建⽴的新企业,也可以是国家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资本⽽形成国家和私⼈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是通过国家收购⼀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形成的国家和私⼈资本相结合的企业。(3)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企业的外部起作⽤。这种形式主要是国家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政⼿段来促进、诱导私⼈企业向既定的⽅向发展,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各种调控经济的⼿段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调节,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平衡等⽬标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e22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8. 什么是真理?为什么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都经济贸易⼤学2018研]【答案】(1)真理的内涵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决定的。(2)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真理是⼈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原因在于: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3)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真理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致的。承认了这⼀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解析:null(1)真理的内涵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决定的。(2)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真理是⼈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原因在于: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3)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真理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致的。承认了这⼀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cdd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出了科学的概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它坚持了彻底唯物主义⼀元论的原则,同唯⼼主义和⼆元论划清了界限。这个定义是从世界的总现象中区别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从物质与意识对⽴统⼀的关系上,⾼度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独⽴存在,从⽽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性。这就与唯⼼主义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它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这个定义强调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28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材料1】2010年“五⼀”前⼣,胡锦涛同志提出“让⼴⼤劳动群众实现体⾯劳动”的⽬标。【材料2】党的⼗⼋⼤报告指出:“努⼒实现居民收⼊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产率提⾼同步,提⾼居民收⼊在国民收⼊分配中的⽐重,提⾼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重。”“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资制度改⾰,推⾏企业⼯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规范收⼊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增加低收⼊者收⼊,调节过⾼收⼊,取缔⾮法收⼊。”【材料3】⼗⼋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竞相迸发,让⼀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民。”【材料4】体⾯:体统,⾝份;光荣,光彩;好看,美丽。——《现代汉语词典》【材料5】1999年6⽉,国际劳⼯组织新任局长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会上⾸次提出了decent work“体⾯的劳动”新概念,明确指出:所谓“体⾯的劳动”,意味着⽣产性的劳动,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够的收⼊、充分的社会保护和⾜够的⼯作岗位。为了保证“体⾯劳动”这⼀战略⽬标的实现,必须从整体上平衡⽽统⼀地推进“促进⼯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社会对话”等四个⽬标。问题:综合以上材料试述企业、政府和⼯会在“体⾯劳动”实现过程中发挥的作⽤。[中传2017年研]【答案】(1)体⾯劳动国际劳⼯局把体⾯劳动的概念定义为:“促进男⼥在⾃由、公平、安定和尊重⼈格的条件下获得⽣产性体⾯⼯作机会。”并对这⼀概念做了六个⽅⾯的阐述:①⼯作机会是指每个⼈(男⼈和⼥⼈)都有参加⼯作的需求,⼯作包括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正规和⾮正规部门中⾃谋职业,家庭从业和有薪就业。②⾃由是指每个⼈可以⾃由地选择职业,⽽不是被迫接受不可以接受的⼯作,像奴役劳动和童⼯等。③⽣产性是指⼯⼈获得的⼯作可以养家糊⼜,还为企业和国家提⾼竞争⼒和持续发展做贡献。④公平是指⼯⼈在找⼯作和⼯作中不受歧视并享有平等待遇,有能⼒处理好⼯作与家庭⽣活的关系。⑤安定是指⼯⼈需要在健康⽣活和就业⽅⾯得到保护,退休领到养⽼⾦。⑥尊重⼈格是指⼯⼈在⼯作中受到尊重,能够参与企业决策,⾃由参加对⾃⼰有利的组织。(2)企业在“体⾯劳动”中的作⽤①认识上,确⽴理解⼈、关爱⼈、培养⼈、发展⼈、成就⼈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的,把⼈当⼈看、把⼈当⼈爱、把⼈当⼈⽤,在政治上关⼼、分配上倾斜、⼯作上⼤⼒⽀持、素质上提⾼、利益上共享发展成果。②机制上,建⽴完善职代会提案落实机制。对职⼯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详细的实施⽅案,跟踪督办,召开专题发布会,接受职⼯群众监督,优化劳模评选宣传机制。本着劳模群众评、选出的典型⼤家学的原则,坚持⾃我推荐、接受评审、公开投票,努⼒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浓厚氛围。通过形势报告会,发布⼚情,落实和保护好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到领导开明、⼚务透明、⼯会思明、员⼯⼼明。坚持开展以“述学、述职、述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评议活动,进⼀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为员⼯实现⾃我价值创造条件。让员⼯⼈⼈都有成长渠道。⼈⼈都有培训机会、⼈⼈都有发展平台。员⼯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③优化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在⽣产车间安排休息室,同时改善⽣产操作室和休息室的条件。落实各项劳保和福利措施。在全体员⼯中推⾏医疗修养制度,成⽴职⼯互助基⾦会,解决弱势群体的⽣活困难。(3)⼯会在“体⾯劳动”中的作⽤①倡导体⾯劳动②宣传体⾯劳动。当党和国家领导⼈对于体⾯劳动给予积极的回应时,⼯会要积极宣传体⾯劳动,引导社会对体⾯劳动有更加全⾯和深刻的理解。③积极推动党政和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段,以职⼯为本,努⼒实现劳动者的体⾯劳动。④体⾯劳动需要党政和企事业单位主导,在这种情况下,⼯会对于党政和企事业单位实现体⾯劳动和举措给予监督,充分反映职⼯群众的意愿和要求。(4)政府在“体⾯劳动”中的作⽤①制定有利于扩⼤就业的社会经济政策,千⽅百计扩⼤就业。就业是民⽣之本,⼯作岗位是社会成员分享发展成果和参与社会分配的根本依托。政府应把千⽅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作为⼯作的重中之重。⼀是制定实施有利于扩⼤就业机会的社会经济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促进劳动者就业。⼆是政府要充分利⽤好社会公共领域的就业资源,在公共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挖掘就业潜⼒,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三是政府要从政策和实践上彻底消除就业歧视,在城乡之间和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建⽴起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市场,使劳动⼒资源能够平等地参与就业竞争和职业选择,从⽽保证⾮正规就业群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②加强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保障⼈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化、社会等⽅⾯的权利,引导公民依法⾏使权利、履⾏义务,就必须加紧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作⽤的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政府进⼀步出台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安排,需要加快收⼊分配改⾰,需要公平公正的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社会政策的落实。③建⽴健全劳动者培训机构,提⾼劳动者的素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不断提⾼⼴⼤劳动群众的综合素质,是实现⼈的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体⾯劳动的实现的关键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解析:null(1)体⾯劳动国际劳⼯局把体⾯劳动的概念定义为:“促进男⼥在⾃由、公平、安定和尊重⼈格的条件下获得⽣产性体⾯⼯作机会。”并对这⼀概念做了六个⽅⾯的阐述:①⼯作机会是指每个⼈(男⼈和⼥⼈)都有参加⼯作的需求,⼯作包括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正规和⾮正规部门中⾃谋职业,家庭从业和有薪就业。②⾃由是指每个⼈可以⾃由地选择职业,⽽不是被迫接受不可以接受的⼯作,像奴役劳动和童⼯等。③⽣产性是指⼯⼈获得的⼯作可以养家糊⼜,还为企业和国家提⾼竞争⼒和持续发展做贡献。④公平是指⼯⼈在找⼯作和⼯作中不受歧视并享有平等待遇,有能⼒处理好⼯作与家庭⽣活的关系。⑤安定是指⼯⼈需要在健康⽣活和就业⽅⾯得到保护,退休领到养⽼⾦。⑥尊重⼈格是指⼯⼈在⼯作中受到尊重,能够参与企业决策,⾃由参加对⾃⼰有利的组织。(2)企业在“体⾯劳动”中的作⽤①认识上,确⽴理解⼈、关爱⼈、培养⼈、发展⼈、成就⼈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的,把⼈当⼈看、把⼈当⼈爱、把⼈当⼈⽤,在政治上关⼼、分配上倾斜、⼯作上⼤⼒⽀持、素质上提⾼、利益上共享发展成果。②机制上,建⽴完善职代会提案落实机制。对职⼯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详细的实施⽅案,跟踪督办,召开专题发布会,接受职⼯群众监督,优化劳模评选宣传机制。本着劳模群众评、选出的典型⼤家学的原则,坚持⾃我推荐、接受评审、公开投票,努⼒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浓厚氛围。通过形势报告会,发布⼚情,落实和保护好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到领导开明、⼚务透明、⼯会思明、员⼯⼼明。坚持开展以“述学、述职、述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评议活动,进⼀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为员⼯实现⾃我价值创造条件。让员⼯⼈⼈都有成长渠道。⼈⼈都有培训机会、⼈⼈都有发展平台。员⼯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③优化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在⽣产车间安排休息室,同时改善⽣产操作室和休息室的条件。落实各项劳保和福利措施。在全体员⼯中推⾏医疗修养制度,成⽴职⼯互助基⾦会,解决弱势群体的⽣活困难。(3)⼯会在“体⾯劳动”中的作⽤①倡导体⾯劳动②宣传体⾯劳动。当党和国家领导⼈对于体⾯劳动给予积极的回应时,⼯会要积极宣传体⾯劳动,引导社会对体⾯劳动有更加全⾯和深刻的理解。③积极推动党政和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段,以职⼯为本,努⼒实现劳动者的体⾯劳动。④体⾯劳动需要党政和企事业单位主导,在这种情况下,⼯会对于党政和企事业单位实现体⾯劳动和举措给予监督,充分反映职⼯群众的意愿和要求。(4)政府在“体⾯劳动”中的作⽤①制定有利于扩⼤就业的社会经济政策,千⽅百计扩⼤就业。就业是民⽣之本,⼯作岗位是社会成员分享发展成果和参与社会分配的根本依托。政府应把千⽅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作为⼯作的重中之重。⼀是制定实施有利于扩⼤就业机会的社会经济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促进劳动者就业。⼆是政府要充分利⽤好社会公共领域的就业资源,在公共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挖掘就业潜⼒,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三是政府要从政策和实践上彻底消除就业歧视,在城乡之间和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建⽴起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市场,使劳动⼒资源能够平等地参与就业竞争和职业选择,从⽽保证⾮正规就业群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②加强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保障⼈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化、社会等⽅⾯的权利,引导公民依法⾏使权利、履⾏义务,就必须加紧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作⽤的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政府进⼀步出台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安排,需要加快收⼊分配改⾰,需要公平公正的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社会政策的落实。③建⽴健全劳动者培训机构,提⾼劳动者的素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不断提⾼⼴⼤劳动群众的综合素质,是实现⼈的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体⾯劳动的实现的关键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概念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a9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请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西南⼤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简答题,⼭东⼤学2016年研;华侨⼤学2014年研]【答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具体原因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③⼯⼈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争和理论⼯作,创⽴了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阶级先进分⼦组成的。⼯⼈阶级是先进⽣产⼒的代表者。⼯⼈阶级是随着⼤⼯业的兴起⽽出现的⼀个阶级,是最先进最⾰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阶级本⾝,也与⼯⼈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必然会降低党员标准,从⽽丧失党的先锋队性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阶级先进分⼦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吸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能扩⼤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阶段政党的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的党;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命、建设和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民群众谋利益。过去的⼀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根本⽬标是完全⼀致的。共产党⼈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标上的最⾼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解放与全⼈类解放的统⼀。(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党内民主是党的⽣命,集中统⼀是党的⼒量保证。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量、战胜⼀切敌⼈的法宝。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严格纪律和战⽃精神的党。

解析:null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具体原因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③⼯⼈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争和理论⼯作,创⽴了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阶级先进分⼦组成的。⼯⼈阶级是先进⽣产⼒的代表者。⼯⼈阶级是随着⼤⼯业的兴起⽽出现的⼀个阶级,是最先进最⾰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阶级本⾝,也与⼯⼈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必然会降低党员标准,从⽽丧失党的先锋队性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阶级先进分⼦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吸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能扩⼤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阶段政党的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的党;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命、建设和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民群众谋利益。过去的⼀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根本⽬标是完全⼀致的。共产党⼈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标上的最⾼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解放与全⼈类解放的统⼀。(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党内民主是党的⽣命,集中统⼀是党的⼒量保证。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量、战胜⼀切敌⼈的法宝。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严格纪律和战⽃精神的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f8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个中国⼈民将永远铭记的⽇⼦。⾯对⽆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物质的客观存在性。⾃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类和⼈类社会⽽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然规律。这次汶川⼤地震的产⽣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然界⾃⾝发展的结果,⽆法避免,只能尽最⼤努⼒减⼩这次⾃然灾害带来的损失。(2)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世界万物都不是孤⽴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有的⼈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掌握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们在客观规律⾯前是完全⽆能为⼒,⼈们可以通过⾃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作。温总理的“天灾不由⼈,抗灾不由天”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3)⽭盾具有普遍性。⽭盾⽆处不在,⽆时不有。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盾,⾯对⽭盾,并找到正确的⽅法解决它。地震发⽣后,全国各族⼈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第⼀时间赶赴灾区,全社会⾃发组织参与到救援⼯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我国的救灾⼯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4)⽭盾具有特殊性。⽭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较严重。针对这⼀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案,与时间抢⽣命,⼒争在72⼩时的黄⾦时间⾥抢救最多的⽣命。(5)⽭盾的两点论、重点论。在地震发⽣后的72⼩时⾥,⼀切都以抢救⼈的性命为⾸要任务。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73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党的⼗九⼤报告的⼀⼤理论创新,就是宣布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试⽤马克思主义有关⽭盾问题的原理加以简单说明。[⾸都经济贸易⼤学2018研]【答案】事物是由多种⽭盾构成的。事物的⽭盾有主次之分,主要内容如下:(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就是次要⽭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null事物是由多种⽭盾构成的。事物的⽭盾有主次之分,主要内容如下:(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就是次要⽭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af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