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8. 简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宁夏⼤学2017年研]【答案】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1)⼀切从实际出发“⼀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针、政策、办法来。”在当代中国,坚持⼀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以我国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的实际就是我国⽬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切从实际出发,必须要做到主观承认并尊重客观、全⾯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从现象到本质。(2)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和⽅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对各⽅⾯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理论的指导作⽤,吃透理论,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搞清实际,从⽽把对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找出其中的规律。在当代中国的改⾰开放实践中,既要做到看准了的就⼤胆地试、⼤胆地闯,又要做到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看准问题和正确总结经验,都需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3)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貌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的。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也是检验党的路线、⽅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在动⼒,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盾的时候,就不能固守原先的某些结论,⽽应该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答案:1234

解析:null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1)⼀切从实际出发“⼀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针、政策、办法来。”在当代中国,坚持⼀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以我国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的实际就是我国⽬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切从实际出发,必须要做到主观承认并尊重客观、全⾯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从现象到本质。(2)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和⽅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对各⽅⾯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理论的指导作⽤,吃透理论,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搞清实际,从⽽把对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找出其中的规律。在当代中国的改⾰开放实践中,既要做到看准了的就⼤胆地试、⼤胆地闯,又要做到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看准问题和正确总结经验,都需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3)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貌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的。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也是检验党的路线、⽅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在动⼒,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盾的时候,就不能固守原先的某些结论,⽽应该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4. 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提出的⼀个重要思想,即在⼈类历史上,“⽆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性从⼈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过程,⼆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①“两个必然”反映了⼈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中,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对⽆产阶级剥削和⽆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争的现状,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不能保证⾃⼰的奴⾪维持奴⾪的⽣活,因为它不得不让⾃⼰的奴⾪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法解决的⽭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必然导致⼯⼈的联合和整个⽆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命,由此⽣成“两个必然”的结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②“两个决不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虽然指明了前进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实践”,“理想”并不意味着“现实”。③在1848年⾰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战场回到书房,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切新经济因素战胜旧经济因素、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进⾏总体考察后,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类历史进程中⼀切社会更替普遍⽭盾的总体阐述。作为其中⼀种社会制度更替⽅式,“⽆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条件,表明了这⼀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定意义上说,这种曲折性是⼀种实然性结果,⽽这绝不排斥“两个必然”总趋势的应然性要求。因此,“两个必然”反映的前进性趋势与“两个决不会”的反映曲折性过程是⾼度统⼀的。(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①从⼀定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度统⼀。“两个决不会”的指⽰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换句话说,“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②“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向发展。“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隐藏着另⼀层论断:⽆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恰恰又出现了“两个必然”,因此说“两个决不会”在它所阐述的物质条件全部具备之后,会转化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恰是这“两个必然”在某⼀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另⼀⽅⾯,“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又进⼀步印证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论是“两个必然”,还是“两个决不会”,将它们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中考察时,便会到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归宿。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133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7.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什么?[⼭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社会基本⽭盾。⼈类社会的基本⽭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1)整个社会的基本⽭盾运动是从⽣产⼒发展到⽣产⼒解放的循环,就是⽣产⼒—⽣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作⽤和层层反作⽤,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盾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产⼒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类社会是在⽣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中前进的。⽣产⼒和⽣产关系的⽭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这两对基本⽭盾存在于⼀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类社会由低级向⾼级发展。两对基本⽭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产⼒、⽣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着。⽣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的关系,构成了以⽣产⼒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类社会发展的最⼀般规律。马克思对⽣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运动的⼀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3)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a34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7.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要和基本的观点?[桂林理⼯⼤学2017年研]【答案】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建⽴在实践观的基⽯之上的。有了科学的实践观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唯物、辩证、发展的种种理论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的诸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世界观和⽅法论的统⼀、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等种种⾰命变⾰,都导源于实践的观点,导源于对实践的科学理解。(1)实践的特点①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平、⼴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配。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们提供现实的成果,同⼈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②⾃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种有意识、有⽬的的活动。表现在:①在改造⾃然获取物质⽣活资料的实践中,⼈创造出⾃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活资料;②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从⼀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表现在实践是⽣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的社会性活动。个⼈的实践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协作;同时,⼈的实践还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践主体的能⼒、实践⼿段达到的程度和⽔平,以及实践活动的范围、规模和⽅式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实践是不断发展着的、世代延续的历史活动。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2)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认识是⼈们在实践中借助⼀定的⼯具作为⼿段,使客观对象发⽣某种改变⽽获得的。⼀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认识产⽣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具,这些⼯具延伸了⼈类的认识器官,促使⼈类认识的发展。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另外,实践锻炼和提⾼了⼈的认识能⼒。实践改造了⼈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了⼈的认识能⼒。③实践是认识的⽬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不是⽬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要检验⼀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的结果加以对照,从⽽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①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发展和推移。对事物的认识必然经历⼀个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坚持了这⼀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②把实践的观点引⼊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认识的⽬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0e1-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聊城⼤学2017年研]【答案】(1)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多数⼈的民主。以往的民主都是对少数⼈实⾏民主,对多数⼈实⾏专政。⽽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在历史上第⼀次实现对绝⼤多数⼈的民主,对极少数⼈实⾏专政。(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民当家做主。所谓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在⼴⼤劳动⼈民的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和⼀切社会主义事业。(3)社会主义民主⾸先表现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上。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阶级和⼴⼤劳动⼈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各级国家机关,管理国家。(4)社会主义民主是⽬的和⼿段的统⼀。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段。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民⾰命长期奋⽃和追求的美好⽬标,其也具有⽬的的效⽤,即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当作⽬的,作为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284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17年10⽉18⽇,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盾的认识来源于我国的实践,⽽不是凭空产⽣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还体现在社会实践不断为⼈们提供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段、认识⼯具。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盾变化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来的,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国情和社情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在全⾯建成⼩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全国⼈民的期待,⾯对国际社会的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盾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1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但是意识不是物质本⾝,这主要是因为:(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飞跃性环节:①由⽆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地球上的⽆机物具有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三种形式,这表明在⽆⽣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反映形式的可能性。随着⽣命的产⽣,出现了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和原⽣动物的趋光性、趋营养性等反应形式,这是产⽣感觉的原⽣基础。②由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理。随着低等⽣物向⾼等动物的进化发展,⽣物机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逐渐产⽣了专门进⾏反映的细胞——神经细胞和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统⼀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物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感觉的进⼀步发展,就产⽣了动物的⼼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还包括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为⼈类意识的产⽣创造了条件。③由动物的⼼理到⼈的意识。随着古猿向⼈类的转化,产⽣了更加复杂、完善的⼈脑,从⽽产⽣了⼈所特有的⾼级反映形式即意识。(2)从意识本质来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的部分组成。(3)从意识的能动作⽤来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④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a8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怎样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2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然科学重⼤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的感觉⽽存在,通过⼈的感觉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的本源,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统⼀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的本质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性。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它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这个定义强调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88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九⼤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全⾯建成⼩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运⽤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其进⾏分析论述。[华南理⼯⼤学2018年研]【答案】(1)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数量关系表⽰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表现为: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只有量的积累达到⼀定程度,为质变做好准备,质变才会发⽣。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的变化本⾝就意味着对质的某种离异的倾向,具有潜在的破坏质的趋势。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这种趋势或可能性就变成现实性。所以,事物质变的发⽣绝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④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临界点超出了度,就导致质变,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2)分析“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九⼤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建成⼩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九⼤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集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九⼤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发展要分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中国取得的发展进步都是⼀点⼀点的量变。当这些量变积累到⼀定程度,就会促成质变,中国的发展也就迈上了⼀个新的台阶。②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在中国分两步⾛的过程中,每⼀阶段的进步都是量变,但在这些量变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质变。在质变的基础上,也有部分的量变。正是这些质变和量变共同作⽤,才能实现两个阶段的⽬标。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量变和质变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当发展到⼀定阶段后,又会在新的基础上进⾏新的量变,从⽽推动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cd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 简答邓⼩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16b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8. 简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宁夏⼤学2017年研]【答案】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1)⼀切从实际出发“⼀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针、政策、办法来。”在当代中国,坚持⼀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以我国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的实际就是我国⽬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切从实际出发,必须要做到主观承认并尊重客观、全⾯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从现象到本质。(2)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和⽅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对各⽅⾯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理论的指导作⽤,吃透理论,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搞清实际,从⽽把对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找出其中的规律。在当代中国的改⾰开放实践中,既要做到看准了的就⼤胆地试、⼤胆地闯,又要做到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看准问题和正确总结经验,都需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3)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貌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的。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也是检验党的路线、⽅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在动⼒,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盾的时候,就不能固守原先的某些结论,⽽应该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答案:1234

解析:null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1)⼀切从实际出发“⼀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针、政策、办法来。”在当代中国,坚持⼀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以我国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的实际就是我国⽬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切从实际出发,必须要做到主观承认并尊重客观、全⾯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从现象到本质。(2)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和⽅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对各⽅⾯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理论的指导作⽤,吃透理论,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搞清实际,从⽽把对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找出其中的规律。在当代中国的改⾰开放实践中,既要做到看准了的就⼤胆地试、⼤胆地闯,又要做到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看准问题和正确总结经验,都需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3)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貌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的。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也是检验党的路线、⽅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在动⼒,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盾的时候,就不能固守原先的某些结论,⽽应该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4. 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提出的⼀个重要思想,即在⼈类历史上,“⽆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性从⼈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过程,⼆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①“两个必然”反映了⼈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中,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对⽆产阶级剥削和⽆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争的现状,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不能保证⾃⼰的奴⾪维持奴⾪的⽣活,因为它不得不让⾃⼰的奴⾪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法解决的⽭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必然导致⼯⼈的联合和整个⽆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命,由此⽣成“两个必然”的结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②“两个决不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虽然指明了前进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实践”,“理想”并不意味着“现实”。③在1848年⾰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战场回到书房,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切新经济因素战胜旧经济因素、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进⾏总体考察后,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类历史进程中⼀切社会更替普遍⽭盾的总体阐述。作为其中⼀种社会制度更替⽅式,“⽆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条件,表明了这⼀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定意义上说,这种曲折性是⼀种实然性结果,⽽这绝不排斥“两个必然”总趋势的应然性要求。因此,“两个必然”反映的前进性趋势与“两个决不会”的反映曲折性过程是⾼度统⼀的。(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①从⼀定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度统⼀。“两个决不会”的指⽰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换句话说,“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②“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向发展。“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隐藏着另⼀层论断:⽆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恰恰又出现了“两个必然”,因此说“两个决不会”在它所阐述的物质条件全部具备之后,会转化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恰是这“两个必然”在某⼀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另⼀⽅⾯,“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又进⼀步印证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论是“两个必然”,还是“两个决不会”,将它们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中考察时,便会到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归宿。

解析:null“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提出的⼀个重要思想,即在⼈类历史上,“⽆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性从⼈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过程,⼆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①“两个必然”反映了⼈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中,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对⽆产阶级剥削和⽆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争的现状,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不能保证⾃⼰的奴⾪维持奴⾪的⽣活,因为它不得不让⾃⼰的奴⾪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法解决的⽭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必然导致⼯⼈的联合和整个⽆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命,由此⽣成“两个必然”的结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②“两个决不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虽然指明了前进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实践”,“理想”并不意味着“现实”。③在1848年⾰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战场回到书房,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切新经济因素战胜旧经济因素、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进⾏总体考察后,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类历史进程中⼀切社会更替普遍⽭盾的总体阐述。作为其中⼀种社会制度更替⽅式,“⽆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条件,表明了这⼀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定意义上说,这种曲折性是⼀种实然性结果,⽽这绝不排斥“两个必然”总趋势的应然性要求。因此,“两个必然”反映的前进性趋势与“两个决不会”的反映曲折性过程是⾼度统⼀的。(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①从⼀定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度统⼀。“两个决不会”的指⽰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换句话说,“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②“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向发展。“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隐藏着另⼀层论断:⽆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恰恰又出现了“两个必然”,因此说“两个决不会”在它所阐述的物质条件全部具备之后,会转化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恰是这“两个必然”在某⼀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另⼀⽅⾯,“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又进⼀步印证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论是“两个必然”,还是“两个决不会”,将它们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中考察时,便会到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归宿。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133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7.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什么?[⼭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社会基本⽭盾。⼈类社会的基本⽭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1)整个社会的基本⽭盾运动是从⽣产⼒发展到⽣产⼒解放的循环,就是⽣产⼒—⽣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作⽤和层层反作⽤,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盾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产⼒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类社会是在⽣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中前进的。⽣产⼒和⽣产关系的⽭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这两对基本⽭盾存在于⼀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类社会由低级向⾼级发展。两对基本⽭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产⼒、⽣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着。⽣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的关系,构成了以⽣产⼒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类社会发展的最⼀般规律。马克思对⽣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运动的⼀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3)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解析:null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社会基本⽭盾。⼈类社会的基本⽭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1)整个社会的基本⽭盾运动是从⽣产⼒发展到⽣产⼒解放的循环,就是⽣产⼒—⽣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作⽤和层层反作⽤,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盾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产⼒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类社会是在⽣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中前进的。⽣产⼒和⽣产关系的⽭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这两对基本⽭盾存在于⼀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类社会由低级向⾼级发展。两对基本⽭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产⼒、⽣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着。⽣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的关系,构成了以⽣产⼒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类社会发展的最⼀般规律。马克思对⽣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运动的⼀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3)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a34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7.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要和基本的观点?[桂林理⼯⼤学2017年研]【答案】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建⽴在实践观的基⽯之上的。有了科学的实践观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唯物、辩证、发展的种种理论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的诸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世界观和⽅法论的统⼀、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等种种⾰命变⾰,都导源于实践的观点,导源于对实践的科学理解。(1)实践的特点①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平、⼴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配。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们提供现实的成果,同⼈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②⾃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种有意识、有⽬的的活动。表现在:①在改造⾃然获取物质⽣活资料的实践中,⼈创造出⾃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活资料;②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从⼀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表现在实践是⽣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的社会性活动。个⼈的实践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协作;同时,⼈的实践还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践主体的能⼒、实践⼿段达到的程度和⽔平,以及实践活动的范围、规模和⽅式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实践是不断发展着的、世代延续的历史活动。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2)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认识是⼈们在实践中借助⼀定的⼯具作为⼿段,使客观对象发⽣某种改变⽽获得的。⼀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认识产⽣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具,这些⼯具延伸了⼈类的认识器官,促使⼈类认识的发展。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另外,实践锻炼和提⾼了⼈的认识能⼒。实践改造了⼈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了⼈的认识能⼒。③实践是认识的⽬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不是⽬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要检验⼀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的结果加以对照,从⽽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①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发展和推移。对事物的认识必然经历⼀个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坚持了这⼀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②把实践的观点引⼊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认识的⽬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解析:null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建⽴在实践观的基⽯之上的。有了科学的实践观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唯物、辩证、发展的种种理论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的诸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世界观和⽅法论的统⼀、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等种种⾰命变⾰,都导源于实践的观点,导源于对实践的科学理解。(1)实践的特点①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平、⼴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配。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们提供现实的成果,同⼈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②⾃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种有意识、有⽬的的活动。表现在:①在改造⾃然获取物质⽣活资料的实践中,⼈创造出⾃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活资料;②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从⼀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表现在实践是⽣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的社会性活动。个⼈的实践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协作;同时,⼈的实践还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践主体的能⼒、实践⼿段达到的程度和⽔平,以及实践活动的范围、规模和⽅式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实践是不断发展着的、世代延续的历史活动。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2)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认识是⼈们在实践中借助⼀定的⼯具作为⼿段,使客观对象发⽣某种改变⽽获得的。⼀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认识产⽣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具,这些⼯具延伸了⼈类的认识器官,促使⼈类认识的发展。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另外,实践锻炼和提⾼了⼈的认识能⼒。实践改造了⼈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了⼈的认识能⼒。③实践是认识的⽬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不是⽬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要检验⼀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的结果加以对照,从⽽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①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发展和推移。对事物的认识必然经历⼀个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坚持了这⼀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②把实践的观点引⼊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认识的⽬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0e1-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聊城⼤学2017年研]【答案】(1)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多数⼈的民主。以往的民主都是对少数⼈实⾏民主,对多数⼈实⾏专政。⽽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在历史上第⼀次实现对绝⼤多数⼈的民主,对极少数⼈实⾏专政。(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民当家做主。所谓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在⼴⼤劳动⼈民的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和⼀切社会主义事业。(3)社会主义民主⾸先表现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上。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阶级和⼴⼤劳动⼈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各级国家机关,管理国家。(4)社会主义民主是⽬的和⼿段的统⼀。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段。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民⾰命长期奋⽃和追求的美好⽬标,其也具有⽬的的效⽤,即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当作⽬的,作为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解析:null(1)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多数⼈的民主。以往的民主都是对少数⼈实⾏民主,对多数⼈实⾏专政。⽽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在历史上第⼀次实现对绝⼤多数⼈的民主,对极少数⼈实⾏专政。(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民当家做主。所谓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在⼴⼤劳动⼈民的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和⼀切社会主义事业。(3)社会主义民主⾸先表现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上。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阶级和⼴⼤劳动⼈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各级国家机关,管理国家。(4)社会主义民主是⽬的和⼿段的统⼀。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段。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民⾰命长期奋⽃和追求的美好⽬标,其也具有⽬的的效⽤,即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当作⽬的,作为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284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17年10⽉18⽇,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盾的认识来源于我国的实践,⽽不是凭空产⽣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还体现在社会实践不断为⼈们提供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段、认识⼯具。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盾变化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来的,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国情和社情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在全⾯建成⼩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全国⼈民的期待,⾯对国际社会的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盾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null(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盾的认识来源于我国的实践,⽽不是凭空产⽣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还体现在社会实践不断为⼈们提供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段、认识⼯具。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盾变化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来的,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国情和社情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在全⾯建成⼩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全国⼈民的期待,⾯对国际社会的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盾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第⼆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概念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1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但是意识不是物质本⾝,这主要是因为:(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飞跃性环节:①由⽆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地球上的⽆机物具有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三种形式,这表明在⽆⽣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反映形式的可能性。随着⽣命的产⽣,出现了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和原⽣动物的趋光性、趋营养性等反应形式,这是产⽣感觉的原⽣基础。②由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理。随着低等⽣物向⾼等动物的进化发展,⽣物机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逐渐产⽣了专门进⾏反映的细胞——神经细胞和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统⼀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物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感觉的进⼀步发展,就产⽣了动物的⼼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还包括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为⼈类意识的产⽣创造了条件。③由动物的⼼理到⼈的意识。随着古猿向⼈类的转化,产⽣了更加复杂、完善的⼈脑,从⽽产⽣了⼈所特有的⾼级反映形式即意识。(2)从意识本质来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的部分组成。(3)从意识的能动作⽤来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④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解析:null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但是意识不是物质本⾝,这主要是因为:(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飞跃性环节:①由⽆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地球上的⽆机物具有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三种形式,这表明在⽆⽣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反映形式的可能性。随着⽣命的产⽣,出现了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和原⽣动物的趋光性、趋营养性等反应形式,这是产⽣感觉的原⽣基础。②由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理。随着低等⽣物向⾼等动物的进化发展,⽣物机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逐渐产⽣了专门进⾏反映的细胞——神经细胞和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统⼀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物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感觉的进⼀步发展,就产⽣了动物的⼼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还包括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为⼈类意识的产⽣创造了条件。③由动物的⼼理到⼈的意识。随着古猿向⼈类的转化,产⽣了更加复杂、完善的⼈脑,从⽽产⽣了⼈所特有的⾼级反映形式即意识。(2)从意识本质来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的部分组成。(3)从意识的能动作⽤来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④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a8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怎样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解析:null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2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然科学重⼤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的感觉⽽存在,通过⼈的感觉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的本源,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统⼀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的本质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性。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它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这个定义强调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解析: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88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九⼤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全⾯建成⼩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运⽤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其进⾏分析论述。[华南理⼯⼤学2018年研]【答案】(1)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数量关系表⽰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表现为: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只有量的积累达到⼀定程度,为质变做好准备,质变才会发⽣。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的变化本⾝就意味着对质的某种离异的倾向,具有潜在的破坏质的趋势。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这种趋势或可能性就变成现实性。所以,事物质变的发⽣绝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④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临界点超出了度,就导致质变,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2)分析“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九⼤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建成⼩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九⼤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集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九⼤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发展要分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中国取得的发展进步都是⼀点⼀点的量变。当这些量变积累到⼀定程度,就会促成质变,中国的发展也就迈上了⼀个新的台阶。②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在中国分两步⾛的过程中,每⼀阶段的进步都是量变,但在这些量变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质变。在质变的基础上,也有部分的量变。正是这些质变和量变共同作⽤,才能实现两个阶段的⽬标。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量变和质变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当发展到⼀定阶段后,又会在新的基础上进⾏新的量变,从⽽推动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

解析:null(1)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数量关系表⽰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表现为: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只有量的积累达到⼀定程度,为质变做好准备,质变才会发⽣。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的变化本⾝就意味着对质的某种离异的倾向,具有潜在的破坏质的趋势。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这种趋势或可能性就变成现实性。所以,事物质变的发⽣绝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④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临界点超出了度,就导致质变,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2)分析“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九⼤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建成⼩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九⼤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集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九⼤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发展要分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中国取得的发展进步都是⼀点⼀点的量变。当这些量变积累到⼀定程度,就会促成质变,中国的发展也就迈上了⼀个新的台阶。②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在中国分两步⾛的过程中,每⼀阶段的进步都是量变,但在这些量变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质变。在质变的基础上,也有部分的量变。正是这些质变和量变共同作⽤,才能实现两个阶段的⽬标。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量变和质变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当发展到⼀定阶段后,又会在新的基础上进⾏新的量变,从⽽推动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cd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 简答邓⼩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16b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