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通
试题通
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试题通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7. 如何理解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扬州⼤学2018年研]【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九⼤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这⼀重⼤政治论断。(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次要⽭盾是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只看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看不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就会犯⼀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看不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123

解析:null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九⼤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这⼀重⼤政治论断。(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次要⽭盾是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只看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看不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就会犯⼀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看不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

试题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试题通
2. 请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西南⼤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简答题,⼭东⼤学2016年研;华侨⼤学2014年研]【答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具体原因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③⼯⼈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争和理论⼯作,创⽴了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阶级先进分⼦组成的。⼯⼈阶级是先进⽣产⼒的代表者。⼯⼈阶级是随着⼤⼯业的兴起⽽出现的⼀个阶级,是最先进最⾰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阶级本⾝,也与⼯⼈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必然会降低党员标准,从⽽丧失党的先锋队性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阶级先进分⼦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吸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能扩⼤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阶段政党的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的党;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命、建设和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民群众谋利益。过去的⼀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根本⽬标是完全⼀致的。共产党⼈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标上的最⾼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解放与全⼈类解放的统⼀。(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党内民主是党的⽣命,集中统⼀是党的⼒量保证。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量、战胜⼀切敌⼈的法宝。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严格纪律和战⽃精神的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f8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简述共产主义远⼤理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华南理⼯⼤学2018年研]【答案】(1)共产主义远⼤理想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理想有着内在联系。共产主义远⼤理想也就是最终理想,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代⼈的艰苦奋⽃,在这个艰苦奋⽃的过程中,需要阶段性的理想。(2)共产主义理想是建⽴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类历史上最崇⾼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理想和最⾼纲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理想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的。①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向共产主义必须⾛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每⼀项⼯作。②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共产主义远⼤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柱,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3)忽视远⼤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向,失去前进的动⼒,我们应该⽴⾜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步树⽴和坚定共产主义远⼤理想。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3b8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4. 简述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武汉理⼯⼤学2019年研]【答案】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不断深化、⽣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的情况下产⽣的,它包括⽣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的内容。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现代⽣产⼒巨⼤发展,又对世界经济产⽣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说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政治发⽣了深刻的变化,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各国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经济发展⽅⾯,⽽且经济安全、社会安定、⽣态环境已⽇益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国逐步认识到进⾏经济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必要性。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产、贸易、投资、⾦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于⼀体的经营实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体现者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efc9-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4a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阶级[天津商业⼤学2021、2018年研]【答案】阶级是指在⼈类社会发展的⼀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阶级的产⽣、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起的。本质上是与特定的⽣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群的共同体。有了阶级就会产⽣阶级⽭盾,国家是阶级⽭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实质是⼀个阶级统治另⼀个阶级的⼯具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b72-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它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场,强调⼈们的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能够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与客观对象符合、⼀致,从⽽把握真理。(1)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2)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真理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致的。承认了这⼀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7ef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7. 简答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宁夏⼤学2017年研]【答案】(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民幸福。”①国家富强,指我国综合国⼒进⼀步增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进⼀步发展和完善。②民族振兴,就是通过⾃⾝的不断发展与强⼤,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以及先进的⽂明成果,进⽽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昂的姿态屹⽴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更好地造福世界⼈民,共创世界美好的未来。③⼈民幸福,就是⼈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得享共同发展。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实现中国梦的路径①实现中国梦必须⾛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要增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化⾃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的民族精神和以改⾰创新为核⼼的时代精神。要弘扬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神,不断增强团结⼀⼼的精神纽带、⾃强不息的精神动⼒,永远朝⽓蓬勃迈向未来。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量,这就是全国各族⼈民⼤团结的⼒量。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海内外中华⼉⼥的共同梦想。需要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与内地⼈民坚持守望相助、携⼿共进。⑤实⼲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项光荣⽽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个⼈付出艰苦努⼒,⽤实⼲托起中国梦。⑥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锲⽽不舍、驰⽽不息的艰苦努⼒。⑦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268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中国⾰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们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因为( )。[考研政治2021年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60f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7. 休谟说:“感觉是⼈和世界的屏障。”这是(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5f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怎样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2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手机预览
试题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7. 如何理解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扬州⼤学2018年研]【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九⼤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这⼀重⼤政治论断。(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次要⽭盾是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只看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看不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就会犯⼀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看不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123

解析:null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九⼤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这⼀重⼤政治论断。(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次要⽭盾是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只看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看不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就会犯⼀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看不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

试题通
试题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2. 请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西南⼤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简答题,⼭东⼤学2016年研;华侨⼤学2014年研]【答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具体原因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③⼯⼈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争和理论⼯作,创⽴了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阶级先进分⼦组成的。⼯⼈阶级是先进⽣产⼒的代表者。⼯⼈阶级是随着⼤⼯业的兴起⽽出现的⼀个阶级,是最先进最⾰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阶级本⾝,也与⼯⼈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必然会降低党员标准,从⽽丧失党的先锋队性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阶级先进分⼦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吸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能扩⼤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阶段政党的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的党;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命、建设和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民群众谋利益。过去的⼀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根本⽬标是完全⼀致的。共产党⼈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标上的最⾼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解放与全⼈类解放的统⼀。(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党内民主是党的⽣命,集中统⼀是党的⼒量保证。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量、战胜⼀切敌⼈的法宝。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严格纪律和战⽃精神的党。

解析:null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具体原因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③⼯⼈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争和理论⼯作,创⽴了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阶级先进分⼦组成的。⼯⼈阶级是先进⽣产⼒的代表者。⼯⼈阶级是随着⼤⼯业的兴起⽽出现的⼀个阶级,是最先进最⾰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阶级本⾝,也与⼯⼈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必然会降低党员标准,从⽽丧失党的先锋队性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阶级先进分⼦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吸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能扩⼤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阶段政党的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的党;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命、建设和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民群众谋利益。过去的⼀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根本⽬标是完全⼀致的。共产党⼈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标上的最⾼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解放与全⼈类解放的统⼀。(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党内民主是党的⽣命,集中统⼀是党的⼒量保证。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量、战胜⼀切敌⼈的法宝。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严格纪律和战⽃精神的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f8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简述共产主义远⼤理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华南理⼯⼤学2018年研]【答案】(1)共产主义远⼤理想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理想有着内在联系。共产主义远⼤理想也就是最终理想,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代⼈的艰苦奋⽃,在这个艰苦奋⽃的过程中,需要阶段性的理想。(2)共产主义理想是建⽴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类历史上最崇⾼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理想和最⾼纲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理想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的。①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向共产主义必须⾛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每⼀项⼯作。②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共产主义远⼤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柱,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3)忽视远⼤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向,失去前进的动⼒,我们应该⽴⾜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步树⽴和坚定共产主义远⼤理想。

解析:null(1)共产主义远⼤理想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理想有着内在联系。共产主义远⼤理想也就是最终理想,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代⼈的艰苦奋⽃,在这个艰苦奋⽃的过程中,需要阶段性的理想。(2)共产主义理想是建⽴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类历史上最崇⾼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理想和最⾼纲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理想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的。①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向共产主义必须⾛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每⼀项⼯作。②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共产主义远⼤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柱,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3)忽视远⼤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向,失去前进的动⼒,我们应该⽴⾜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步树⽴和坚定共产主义远⼤理想。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3b8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4. 简述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武汉理⼯⼤学2019年研]【答案】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不断深化、⽣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的情况下产⽣的,它包括⽣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的内容。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现代⽣产⼒巨⼤发展,又对世界经济产⽣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说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政治发⽣了深刻的变化,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各国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经济发展⽅⾯,⽽且经济安全、社会安定、⽣态环境已⽇益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国逐步认识到进⾏经济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必要性。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产、贸易、投资、⾦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于⼀体的经营实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体现者

解析:null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不断深化、⽣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的情况下产⽣的,它包括⽣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的内容。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现代⽣产⼒巨⼤发展,又对世界经济产⽣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说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政治发⽣了深刻的变化,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各国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经济发展⽅⾯,⽽且经济安全、社会安定、⽣态环境已⽇益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国逐步认识到进⾏经济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必要性。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产、贸易、投资、⾦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于⼀体的经营实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体现者。近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efc9-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解析:null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4a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阶级[天津商业⼤学2021、2018年研]【答案】阶级是指在⼈类社会发展的⼀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阶级的产⽣、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起的。本质上是与特定的⽣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群的共同体。有了阶级就会产⽣阶级⽭盾,国家是阶级⽭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实质是⼀个阶级统治另⼀个阶级的⼯具

解析:null阶级是指在⼈类社会发展的⼀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阶级的产⽣、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起的。本质上是与特定的⽣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群的共同体。有了阶级就会产⽣阶级⽭盾,国家是阶级⽭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实质是⼀个阶级统治另⼀个阶级的⼯具。⼆、简答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b72-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它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场,强调⼈们的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能够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与客观对象符合、⼀致,从⽽把握真理。(1)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2)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真理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致的。承认了这⼀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解析:null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它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场,强调⼈们的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能够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与客观对象符合、⼀致,从⽽把握真理。(1)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2)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真理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致的。承认了这⼀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7ef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7. 简答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宁夏⼤学2017年研]【答案】(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民幸福。”①国家富强,指我国综合国⼒进⼀步增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进⼀步发展和完善。②民族振兴,就是通过⾃⾝的不断发展与强⼤,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以及先进的⽂明成果,进⽽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昂的姿态屹⽴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更好地造福世界⼈民,共创世界美好的未来。③⼈民幸福,就是⼈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得享共同发展。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实现中国梦的路径①实现中国梦必须⾛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要增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化⾃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的民族精神和以改⾰创新为核⼼的时代精神。要弘扬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神,不断增强团结⼀⼼的精神纽带、⾃强不息的精神动⼒,永远朝⽓蓬勃迈向未来。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量,这就是全国各族⼈民⼤团结的⼒量。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海内外中华⼉⼥的共同梦想。需要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与内地⼈民坚持守望相助、携⼿共进。⑤实⼲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项光荣⽽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个⼈付出艰苦努⼒,⽤实⼲托起中国梦。⑥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锲⽽不舍、驰⽽不息的艰苦努⼒。⑦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解析:null(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民幸福。”①国家富强,指我国综合国⼒进⼀步增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进⼀步发展和完善。②民族振兴,就是通过⾃⾝的不断发展与强⼤,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以及先进的⽂明成果,进⽽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昂的姿态屹⽴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更好地造福世界⼈民,共创世界美好的未来。③⼈民幸福,就是⼈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得享共同发展。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实现中国梦的路径①实现中国梦必须⾛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要增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化⾃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的民族精神和以改⾰创新为核⼼的时代精神。要弘扬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神,不断增强团结⼀⼼的精神纽带、⾃强不息的精神动⼒,永远朝⽓蓬勃迈向未来。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量,这就是全国各族⼈民⼤团结的⼒量。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海内外中华⼉⼥的共同梦想。需要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与内地⼈民坚持守望相助、携⼿共进。⑤实⼲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项光荣⽽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个⼈付出艰苦努⼒,⽤实⼲托起中国梦。⑥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锲⽽不舍、驰⽽不息的艰苦努⼒。⑦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268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中国⾰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们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因为( )。[考研政治2021年研]

A. 历史规律和⾃然规律有惊⼈的相似

B. ⼈类历史发展存在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C. 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

D. ⼈类已经完全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解析:【解析】历史规律与⾃然规律是不同的。⾃然规律起作⽤是⾃发的,离开了⼈的活动也同样起作⽤,⽽历史规律起作⽤离不开⼈的有⽬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参与。故A项错误。⼈们之所以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正是由于历史的发展有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发挥能动性就能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故B项正确。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每⼀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个周期的起点,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是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故C项错误。⼈类历史的发展还有许多规律需要⼈们去掌握,⼈类的认识总是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前进的,故D错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60f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7. 休谟说:“感觉是⼈和世界的屏障。”这是(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不可知论的观点

解析:【解析】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当然反映有对的有错的,这需要由实践来检验。认为感觉是⼈与世界之间的屏障,其本质特点是否认了感觉与客观世界的统⼀性,认为存在和思维没有同⼀性,所以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5f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怎样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解析:null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2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