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1.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然科学重⼤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的感觉⽽存在,通过⼈的感觉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的本源,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统⼀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的本质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性。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它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这个定义强调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答案:12

解析: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5. ⽑泽东同志曾在《⽭盾论》中指出:不懂得⽭盾问题的精髓,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请对此加以论述分析。[桂林理⼯⼤学2017年研]【答案】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泽东所说的⽭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盾的共性指⽭盾的普遍性,⽭盾的个性指⽭盾的特殊性。⽭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①⽭盾的普遍性是指,⽭盾存在于⼀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盾;每⼀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始⾄终的⽭盾运动,即时时有⽭盾。②⽭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盾及其每⼀侧⾯各有特点。⽭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具体表现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的⽭盾各有其特点。同⼀事物的⽭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盾以及每⼀⽭盾的不同⽅⾯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2)⽭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的关系:①⼆者相互区别,不可混同。⽭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盾的两个不同⽅⾯,任何⽭盾都有着相互区别的两个⽅⾯。⽭盾的普遍性,是⽭盾的共性、⼀般;⽭盾的特殊性是⽭盾的个性、个别。⼆者不可混同,不能互相代替,否则,就不能真正认识⽭盾,就会从根本上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②⼆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般不能脱离个别⽽存在,没有孤悬的⼀般。⽐如“⼈”,作为类的共性,只能存在于⼀个个具体的⼈之中,⽆法找到脱离具体⼈的⼀般的“⼈”。另⼀⽅⾯,个别总是与⼀般相联系,任何个别都包含着⼀般,个别不能完全进⼊⼀般,但也没有脱离⼀般的个别。(3)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这是因为:①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对⽴统⼀规律揭⽰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的⽭盾双⽅之间的联系,揭⽰出事物的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盾,这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形⽽上学不承认事物的内部⽭盾,从⽽也就把发展归结为外⼒作⽤,归结为事物数量上的减少或增加;⽽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盾,从⽽揭⽰出由内在⽭盾引起的事物的“⾃我活动”,揭⽰出事物由⼀种质态向另⼀种质态飞跃的根本原因。②对⽴统⼀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既然对⽴统⼀规律揭⽰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揭⽰了联系和发展、事物的对⽴统⼀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揭⽰的是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的对⽴统⼀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的是事物的肯定⽅⾯与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对⽴统⼀关系。辩证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不是对⽴统⼀的关系。对⽴统⼀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个有机统⼀的整体,从⽽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线索。③⽭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所谓认识世界归根到底是认识世界的⽭盾,所谓改造世界归根到底是通过正确的⽅法来解决世界的⽭盾,因此掌握了⽭盾分析法就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唯物辩证法不仅为⼈们树⽴了科学的世界观,⽽且也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法论。⽅法论在本质上是客观规律的主体化,是客观规律的主观应⽤。“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盾的⽅法。”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盾观。所以,对⽴统⼀规律即⽭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法,根本的就是⽭盾分析⽅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4b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 如何理解社会⽣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先是物质⽣产实践,是⼈以⾃⾝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与⾃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们不仅同⾃然界发⽣联系,⽽且⼈与⼈之间也必然要结成⼀定的关系。⼈与⾃然的关系和⼈与⼈的关系相互制约,共⽣于物质⽣产实践中。⼈与其意识的关系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与⾃然的关系、⼈与⼈的关系以及⼈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活的基本领域⼈们通过实践改造⾃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形成了社会⽣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活、政治⽣活和精神⽣活领域。在整个社会⽣活过程中,物质⽣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变⾰⾃然的⽣产实践、处理⼈与⼈关系即改造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们⾃⼰创造⾃⼰的历史,⾸先是通过物质⽣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当⼈类进⼊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争,阶级⽃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有阶级⽃争就可能爆发社会⾰命,社会⾰命和改⾰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量。社会发展中的动⼒只能存在于⼈的实践活动中,物质⽣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产⼒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产⼒就是⼈们的实践能⼒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之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6e9d-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与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有什么区别?[南京⼤学2008年研]【答案】⽣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产资料所有制。(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旦上升到法律的⾼度,就成为⼀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们在经济⽣活中对占有物⾏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活中⽣产资料的实际利⽤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3)所有制与所有权⼆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①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②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决定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09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0. 简析⽣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及其意义。[⼭东⼤学2018年研]【答案】马克思、恩格斯揭⽰了⼈类社会结构中⽣产⼒、⽣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要适合⽣产⼒状况的基本原理。列宁根据这⼀原理,进⼀步提出了⽣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的著名论断,这是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贡献。(1)⽣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的原因⽣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这是⽣产⼒的性质和作⽤决定的。①⽣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类社会要⽣存和发展,必须进⾏物质⽣活资料⽣产,解决吃、穿、住、⾏等问题。只有在吃、穿、住、⾏等问题解决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活动。物质⽣活资料的⽣产,是决定其他⼀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物质⽣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产⼒发展变化开始的。②⽣产⼒是⼈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产⼒与⽣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盾运动。⽣产⼒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产⼒发展到⼀定阶段,就会与现存⽣产关系发⽣⽭盾,从⽽引起⽣产关系的变⾰。⼀旦经济基础变更,全部庞⼤的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地发⽣变⾰,⼈类社会由此进⼊更⾼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始终处于主导和⽀配地位。③⽣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社会的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和⽂化等多⽅⾯的发展上,如物质⽣活⽔平的提⾼,政治制度的完善,思想⽂化的进步等等,⽽⽣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其他⽅⾯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产⼒发展决定的。因此,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关键要看是否促进了⽣产⼒的发展以及促进的程度如何。离开了⽣产⼒的发展,不仅找不到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也⽆法揭⽰社会进步的本质。需要指出的是,⽣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并不意味着它是社会进步的唯⼀标准。社会是⼀个具有多种分⼯的复杂系统,包括很多⽅⾯和领域,每⼀⽅⾯和领域都有其特殊的标准,这些⽅⾯和领域进步与否,只能⽤其具体的标准来衡量。⽣产⼒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标准,社会各⽅⾯和领域的标准必须体现和服务于这个标准。但⽣产⼒作为社会进步的最⾼标准,是从“最终”意义上讲的,它不能取代各个⽅⾯各领域的具体标准。(2)⽣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的意义坚持⽣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这有利于把握全⾯深化改⾰的重⼤问题。①坚持⽣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要求把发展仍然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为尽管我国发展取得了巨⼤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平并不很⾼。同时,我国在发展中还⾯临不少困难和⽭盾,如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分配差距较⼤,社会发展滞后等。因此,在全⾯深化改⾰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重⼤战略判断,推动我国⽣产⼒不断向前发展。②增强改⾰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坚持⽣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必须改⾰⽣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产⼒发展的⽅⾯和环节。⼗⼀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取得了巨⼤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旧的体制弊端⾰除了,新的体制弊端又出现了。为此,⼗⼋届三中全会提出全⾯深化改⾰。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全⾯深化改⾰的⽅案,是因为解决我们⾯临的突出⽭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难以奏效。他强调要增强各项改⾰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使改⾰产⽣综合效应。显然,这也是坚持⽣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最⾼标准的体现。③围绕解放和发展⽣产⼒来部署各⽅⾯改⾰。习近平指出,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要务来部署各⽅⾯改⾰,以解放和发展社会⽣产⼒为改⾰提供强⼤牵引。从根本上讲,这是根据⽣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提出的要求。改⾰的根本⽬的是解放和发展⽣产⼒,围绕发展⽣产⼒来部署改⾰,改⾰的⽅向会更明确,改⾰的举措更切实,改⾰的效果更明显。围绕发展⽣产⼒部署改⾰,就要把解放和发展⽣产⼒作为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产⼒发展作为检验各项⼯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dca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 试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任何⼀种社会制度的灭亡和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都必然要经历⼀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个相当长的、充满着复杂的⽭盾和⽃争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基本⽭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产⼒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将不断深化,但这种⽭盾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的,⽽是呈现出⼀种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态势,因为⽣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使资本主义基本⽭盾得到暂时缓和,并表现出时⽽尖锐、时⽽缓和的特点,延缓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进程。(2)资本主义⽣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产⼒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虽然阻碍了⽣产⼒的发展,但它还是可以在⼀定范围内通过调整,在⼀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化⼤⽣产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这种调整尚未穷尽,它还在不断寻找新的途径,为⽣产⼒的加速发展提供可能。所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肯定要⽐马克思主义创始⼈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时间也要长得多。(3)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有的已经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的正向垄断资本主义⽅向发展,有的则正⾛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国或数国⾸先发⽣,⽽另外⼀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4)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社会的制度,更是会遭到强⼤的、所有剥削阶级的反抗。⽽且,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先是在经济⽂化落后国家产⽣的,低下的⽣产⼒发展⽔平,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实⼒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可供选择的现成模式,它需要通过⾃⾝的实践不断探索。这⼀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dff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7. 休谟说:“感觉是⼈和世界的屏障。”这是(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5f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 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答案】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的评价。是把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引进认识中,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做出的评判。评价也是⼀种反映活动,但它与认知活动在反映的对象、形式和⽬的等⽅⾯都有着质的区别。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为:(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并不是⼀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般说来,由于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样,它们都是由⼈们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产⽣的,都是为实践取得成功服务的。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认知活动着眼于客体的属性、结构、本质和规律,以客体的物的尺度为标准,寻求事实性的认识,通过对象“是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评价着眼于主客体之间的效⽤关系,以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为标准,寻求应然性的认识,往往以对象“有何⽤”“应怎样”的形式来表达。(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在现实⽣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群体或⼈类,⽽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差异或⽭盾。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民、⼈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70c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根据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梅峰语录》材料2:霍布斯说:“任何⼀件静⽌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图进⼊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即将永远静⽌。同样情形,任何⼀件运动的东西,除⾮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即将永远运动。”——摘⾃霍布斯:《论物体》材料3:列宁说:对⽴统⼀规律“提供理解⼀切现存事物的‘⾃⼰运动’的钥匙”。“‘他物’是⾃⼰的他物,是向⾃⼰的对⽴⾯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的统⼀(统⼀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列宁全集》请回答:[⼭东⼤学2018年研]( )分析材料1~2所揭⽰的发展观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3,分析对⽴统⼀规律的内容和列宁对发展观的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13b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 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提出的⼀个重要思想,即在⼈类历史上,“⽆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性从⼈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过程,⼆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①“两个必然”反映了⼈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中,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对⽆产阶级剥削和⽆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争的现状,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不能保证⾃⼰的奴⾪维持奴⾪的⽣活,因为它不得不让⾃⼰的奴⾪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法解决的⽭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必然导致⼯⼈的联合和整个⽆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命,由此⽣成“两个必然”的结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②“两个决不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虽然指明了前进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实践”,“理想”并不意味着“现实”。③在1848年⾰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战场回到书房,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切新经济因素战胜旧经济因素、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进⾏总体考察后,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类历史进程中⼀切社会更替普遍⽭盾的总体阐述。作为其中⼀种社会制度更替⽅式,“⽆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条件,表明了这⼀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定意义上说,这种曲折性是⼀种实然性结果,⽽这绝不排斥“两个必然”总趋势的应然性要求。因此,“两个必然”反映的前进性趋势与“两个决不会”的反映曲折性过程是⾼度统⼀的。(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①从⼀定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度统⼀。“两个决不会”的指⽰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换句话说,“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②“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向发展。“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隐藏着另⼀层论断:⽆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恰恰又出现了“两个必然”,因此说“两个决不会”在它所阐述的物质条件全部具备之后,会转化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恰是这“两个必然”在某⼀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另⼀⽅⾯,“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又进⼀步印证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论是“两个必然”,还是“两个决不会”,将它们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中考察时,便会到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归宿。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133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949年推翻了压在中国⼈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建⽴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华⼈民共和国。②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和挫折以《论⼗⼤关系》《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也出现失误,甚⾄经历了“⽂化⼤⾰命”的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0fc5-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1.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然科学重⼤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的感觉⽽存在,通过⼈的感觉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的本源,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统⼀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的本质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性。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它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这个定义强调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答案:12

解析: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5. ⽑泽东同志曾在《⽭盾论》中指出:不懂得⽭盾问题的精髓,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请对此加以论述分析。[桂林理⼯⼤学2017年研]【答案】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泽东所说的⽭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盾的共性指⽭盾的普遍性,⽭盾的个性指⽭盾的特殊性。⽭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①⽭盾的普遍性是指,⽭盾存在于⼀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盾;每⼀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始⾄终的⽭盾运动,即时时有⽭盾。②⽭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盾及其每⼀侧⾯各有特点。⽭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具体表现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的⽭盾各有其特点。同⼀事物的⽭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盾以及每⼀⽭盾的不同⽅⾯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2)⽭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的关系:①⼆者相互区别,不可混同。⽭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盾的两个不同⽅⾯,任何⽭盾都有着相互区别的两个⽅⾯。⽭盾的普遍性,是⽭盾的共性、⼀般;⽭盾的特殊性是⽭盾的个性、个别。⼆者不可混同,不能互相代替,否则,就不能真正认识⽭盾,就会从根本上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②⼆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般不能脱离个别⽽存在,没有孤悬的⼀般。⽐如“⼈”,作为类的共性,只能存在于⼀个个具体的⼈之中,⽆法找到脱离具体⼈的⼀般的“⼈”。另⼀⽅⾯,个别总是与⼀般相联系,任何个别都包含着⼀般,个别不能完全进⼊⼀般,但也没有脱离⼀般的个别。(3)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这是因为:①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对⽴统⼀规律揭⽰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的⽭盾双⽅之间的联系,揭⽰出事物的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盾,这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形⽽上学不承认事物的内部⽭盾,从⽽也就把发展归结为外⼒作⽤,归结为事物数量上的减少或增加;⽽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盾,从⽽揭⽰出由内在⽭盾引起的事物的“⾃我活动”,揭⽰出事物由⼀种质态向另⼀种质态飞跃的根本原因。②对⽴统⼀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既然对⽴统⼀规律揭⽰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揭⽰了联系和发展、事物的对⽴统⼀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揭⽰的是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的对⽴统⼀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的是事物的肯定⽅⾯与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对⽴统⼀关系。辩证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不是对⽴统⼀的关系。对⽴统⼀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个有机统⼀的整体,从⽽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线索。③⽭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所谓认识世界归根到底是认识世界的⽭盾,所谓改造世界归根到底是通过正确的⽅法来解决世界的⽭盾,因此掌握了⽭盾分析法就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唯物辩证法不仅为⼈们树⽴了科学的世界观,⽽且也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法论。⽅法论在本质上是客观规律的主体化,是客观规律的主观应⽤。“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盾的⽅法。”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盾观。所以,对⽴统⼀规律即⽭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法,根本的就是⽭盾分析⽅法。

解析:null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泽东所说的⽭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盾的共性指⽭盾的普遍性,⽭盾的个性指⽭盾的特殊性。⽭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①⽭盾的普遍性是指,⽭盾存在于⼀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盾;每⼀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始⾄终的⽭盾运动,即时时有⽭盾。②⽭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盾及其每⼀侧⾯各有特点。⽭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具体表现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的⽭盾各有其特点。同⼀事物的⽭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盾以及每⼀⽭盾的不同⽅⾯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2)⽭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的关系:①⼆者相互区别,不可混同。⽭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盾的两个不同⽅⾯,任何⽭盾都有着相互区别的两个⽅⾯。⽭盾的普遍性,是⽭盾的共性、⼀般;⽭盾的特殊性是⽭盾的个性、个别。⼆者不可混同,不能互相代替,否则,就不能真正认识⽭盾,就会从根本上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②⼆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般不能脱离个别⽽存在,没有孤悬的⼀般。⽐如“⼈”,作为类的共性,只能存在于⼀个个具体的⼈之中,⽆法找到脱离具体⼈的⼀般的“⼈”。另⼀⽅⾯,个别总是与⼀般相联系,任何个别都包含着⼀般,个别不能完全进⼊⼀般,但也没有脱离⼀般的个别。(3)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这是因为:①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对⽴统⼀规律揭⽰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的⽭盾双⽅之间的联系,揭⽰出事物的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盾,这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形⽽上学不承认事物的内部⽭盾,从⽽也就把发展归结为外⼒作⽤,归结为事物数量上的减少或增加;⽽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盾,从⽽揭⽰出由内在⽭盾引起的事物的“⾃我活动”,揭⽰出事物由⼀种质态向另⼀种质态飞跃的根本原因。②对⽴统⼀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既然对⽴统⼀规律揭⽰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揭⽰了联系和发展、事物的对⽴统⼀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揭⽰的是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的对⽴统⼀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的是事物的肯定⽅⾯与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对⽴统⼀关系。辩证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不是对⽴统⼀的关系。对⽴统⼀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个有机统⼀的整体,从⽽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线索。③⽭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所谓认识世界归根到底是认识世界的⽭盾,所谓改造世界归根到底是通过正确的⽅法来解决世界的⽭盾,因此掌握了⽭盾分析法就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唯物辩证法不仅为⼈们树⽴了科学的世界观,⽽且也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法论。⽅法论在本质上是客观规律的主体化,是客观规律的主观应⽤。“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盾的⽅法。”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盾观。所以,对⽴统⼀规律即⽭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法,根本的就是⽭盾分析⽅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4b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 如何理解社会⽣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先是物质⽣产实践,是⼈以⾃⾝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与⾃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们不仅同⾃然界发⽣联系,⽽且⼈与⼈之间也必然要结成⼀定的关系。⼈与⾃然的关系和⼈与⼈的关系相互制约,共⽣于物质⽣产实践中。⼈与其意识的关系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与⾃然的关系、⼈与⼈的关系以及⼈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活的基本领域⼈们通过实践改造⾃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形成了社会⽣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活、政治⽣活和精神⽣活领域。在整个社会⽣活过程中,物质⽣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变⾰⾃然的⽣产实践、处理⼈与⼈关系即改造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们⾃⼰创造⾃⼰的历史,⾸先是通过物质⽣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当⼈类进⼊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争,阶级⽃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有阶级⽃争就可能爆发社会⾰命,社会⾰命和改⾰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量。社会发展中的动⼒只能存在于⼈的实践活动中,物质⽣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产⼒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产⼒就是⼈们的实践能⼒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之源。

解析:null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先是物质⽣产实践,是⼈以⾃⾝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与⾃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们不仅同⾃然界发⽣联系,⽽且⼈与⼈之间也必然要结成⼀定的关系。⼈与⾃然的关系和⼈与⼈的关系相互制约,共⽣于物质⽣产实践中。⼈与其意识的关系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与⾃然的关系、⼈与⼈的关系以及⼈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活的基本领域⼈们通过实践改造⾃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形成了社会⽣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活、政治⽣活和精神⽣活领域。在整个社会⽣活过程中,物质⽣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变⾰⾃然的⽣产实践、处理⼈与⼈关系即改造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们⾃⼰创造⾃⼰的历史,⾸先是通过物质⽣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当⼈类进⼊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争,阶级⽃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有阶级⽃争就可能爆发社会⾰命,社会⾰命和改⾰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量。社会发展中的动⼒只能存在于⼈的实践活动中,物质⽣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产⼒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产⼒就是⼈们的实践能⼒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之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6e9d-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与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有什么区别?[南京⼤学2008年研]【答案】⽣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产资料所有制。(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旦上升到法律的⾼度,就成为⼀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们在经济⽣活中对占有物⾏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活中⽣产资料的实际利⽤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3)所有制与所有权⼆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①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②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决定的。

解析:null⽣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产资料所有制。(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旦上升到法律的⾼度,就成为⼀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们在经济⽣活中对占有物⾏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活中⽣产资料的实际利⽤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3)所有制与所有权⼆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①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②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决定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09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0. 简析⽣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及其意义。[⼭东⼤学2018年研]【答案】马克思、恩格斯揭⽰了⼈类社会结构中⽣产⼒、⽣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要适合⽣产⼒状况的基本原理。列宁根据这⼀原理,进⼀步提出了⽣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的著名论断,这是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贡献。(1)⽣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的原因⽣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这是⽣产⼒的性质和作⽤决定的。①⽣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类社会要⽣存和发展,必须进⾏物质⽣活资料⽣产,解决吃、穿、住、⾏等问题。只有在吃、穿、住、⾏等问题解决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活动。物质⽣活资料的⽣产,是决定其他⼀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物质⽣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产⼒发展变化开始的。②⽣产⼒是⼈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产⼒与⽣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盾运动。⽣产⼒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产⼒发展到⼀定阶段,就会与现存⽣产关系发⽣⽭盾,从⽽引起⽣产关系的变⾰。⼀旦经济基础变更,全部庞⼤的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地发⽣变⾰,⼈类社会由此进⼊更⾼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始终处于主导和⽀配地位。③⽣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社会的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和⽂化等多⽅⾯的发展上,如物质⽣活⽔平的提⾼,政治制度的完善,思想⽂化的进步等等,⽽⽣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其他⽅⾯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产⼒发展决定的。因此,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关键要看是否促进了⽣产⼒的发展以及促进的程度如何。离开了⽣产⼒的发展,不仅找不到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也⽆法揭⽰社会进步的本质。需要指出的是,⽣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并不意味着它是社会进步的唯⼀标准。社会是⼀个具有多种分⼯的复杂系统,包括很多⽅⾯和领域,每⼀⽅⾯和领域都有其特殊的标准,这些⽅⾯和领域进步与否,只能⽤其具体的标准来衡量。⽣产⼒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标准,社会各⽅⾯和领域的标准必须体现和服务于这个标准。但⽣产⼒作为社会进步的最⾼标准,是从“最终”意义上讲的,它不能取代各个⽅⾯各领域的具体标准。(2)⽣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的意义坚持⽣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这有利于把握全⾯深化改⾰的重⼤问题。①坚持⽣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要求把发展仍然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为尽管我国发展取得了巨⼤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平并不很⾼。同时,我国在发展中还⾯临不少困难和⽭盾,如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分配差距较⼤,社会发展滞后等。因此,在全⾯深化改⾰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重⼤战略判断,推动我国⽣产⼒不断向前发展。②增强改⾰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坚持⽣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必须改⾰⽣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产⼒发展的⽅⾯和环节。⼗⼀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取得了巨⼤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旧的体制弊端⾰除了,新的体制弊端又出现了。为此,⼗⼋届三中全会提出全⾯深化改⾰。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全⾯深化改⾰的⽅案,是因为解决我们⾯临的突出⽭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难以奏效。他强调要增强各项改⾰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使改⾰产⽣综合效应。显然,这也是坚持⽣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最⾼标准的体现。③围绕解放和发展⽣产⼒来部署各⽅⾯改⾰。习近平指出,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要务来部署各⽅⾯改⾰,以解放和发展社会⽣产⼒为改⾰提供强⼤牵引。从根本上讲,这是根据⽣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提出的要求。改⾰的根本⽬的是解放和发展⽣产⼒,围绕发展⽣产⼒来部署改⾰,改⾰的⽅向会更明确,改⾰的举措更切实,改⾰的效果更明显。围绕发展⽣产⼒部署改⾰,就要把解放和发展⽣产⼒作为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产⼒发展作为检验各项⼯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解析:null马克思、恩格斯揭⽰了⼈类社会结构中⽣产⼒、⽣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要适合⽣产⼒状况的基本原理。列宁根据这⼀原理,进⼀步提出了⽣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的著名论断,这是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贡献。(1)⽣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的原因⽣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这是⽣产⼒的性质和作⽤决定的。①⽣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类社会要⽣存和发展,必须进⾏物质⽣活资料⽣产,解决吃、穿、住、⾏等问题。只有在吃、穿、住、⾏等问题解决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活动。物质⽣活资料的⽣产,是决定其他⼀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物质⽣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产⼒发展变化开始的。②⽣产⼒是⼈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产⼒与⽣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盾运动。⽣产⼒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产⼒发展到⼀定阶段,就会与现存⽣产关系发⽣⽭盾,从⽽引起⽣产关系的变⾰。⼀旦经济基础变更,全部庞⼤的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地发⽣变⾰,⼈类社会由此进⼊更⾼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始终处于主导和⽀配地位。③⽣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社会的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和⽂化等多⽅⾯的发展上,如物质⽣活⽔平的提⾼,政治制度的完善,思想⽂化的进步等等,⽽⽣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其他⽅⾯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产⼒发展决定的。因此,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关键要看是否促进了⽣产⼒的发展以及促进的程度如何。离开了⽣产⼒的发展,不仅找不到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也⽆法揭⽰社会进步的本质。需要指出的是,⽣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并不意味着它是社会进步的唯⼀标准。社会是⼀个具有多种分⼯的复杂系统,包括很多⽅⾯和领域,每⼀⽅⾯和领域都有其特殊的标准,这些⽅⾯和领域进步与否,只能⽤其具体的标准来衡量。⽣产⼒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标准,社会各⽅⾯和领域的标准必须体现和服务于这个标准。但⽣产⼒作为社会进步的最⾼标准,是从“最终”意义上讲的,它不能取代各个⽅⾯各领域的具体标准。(2)⽣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的意义坚持⽣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这有利于把握全⾯深化改⾰的重⼤问题。①坚持⽣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要求把发展仍然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为尽管我国发展取得了巨⼤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平并不很⾼。同时,我国在发展中还⾯临不少困难和⽭盾,如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分配差距较⼤,社会发展滞后等。因此,在全⾯深化改⾰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重⼤战略判断,推动我国⽣产⼒不断向前发展。②增强改⾰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坚持⽣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必须改⾰⽣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产⼒发展的⽅⾯和环节。⼗⼀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取得了巨⼤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旧的体制弊端⾰除了,新的体制弊端又出现了。为此,⼗⼋届三中全会提出全⾯深化改⾰。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全⾯深化改⾰的⽅案,是因为解决我们⾯临的突出⽭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难以奏效。他强调要增强各项改⾰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使改⾰产⽣综合效应。显然,这也是坚持⽣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最⾼标准的体现。③围绕解放和发展⽣产⼒来部署各⽅⾯改⾰。习近平指出,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要务来部署各⽅⾯改⾰,以解放和发展社会⽣产⼒为改⾰提供强⼤牵引。从根本上讲,这是根据⽣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标准提出的要求。改⾰的根本⽬的是解放和发展⽣产⼒,围绕发展⽣产⼒来部署改⾰,改⾰的⽅向会更明确,改⾰的举措更切实,改⾰的效果更明显。围绕发展⽣产⼒部署改⾰,就要把解放和发展⽣产⼒作为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产⼒发展作为检验各项⼯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dca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 试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任何⼀种社会制度的灭亡和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都必然要经历⼀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个相当长的、充满着复杂的⽭盾和⽃争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基本⽭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产⼒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将不断深化,但这种⽭盾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的,⽽是呈现出⼀种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态势,因为⽣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使资本主义基本⽭盾得到暂时缓和,并表现出时⽽尖锐、时⽽缓和的特点,延缓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进程。(2)资本主义⽣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产⼒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虽然阻碍了⽣产⼒的发展,但它还是可以在⼀定范围内通过调整,在⼀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化⼤⽣产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这种调整尚未穷尽,它还在不断寻找新的途径,为⽣产⼒的加速发展提供可能。所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肯定要⽐马克思主义创始⼈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时间也要长得多。(3)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有的已经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的正向垄断资本主义⽅向发展,有的则正⾛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国或数国⾸先发⽣,⽽另外⼀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4)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社会的制度,更是会遭到强⼤的、所有剥削阶级的反抗。⽽且,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先是在经济⽂化落后国家产⽣的,低下的⽣产⼒发展⽔平,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实⼒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可供选择的现成模式,它需要通过⾃⾝的实践不断探索。这⼀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

解析:null任何⼀种社会制度的灭亡和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都必然要经历⼀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个相当长的、充满着复杂的⽭盾和⽃争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基本⽭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产⼒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将不断深化,但这种⽭盾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的,⽽是呈现出⼀种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态势,因为⽣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使资本主义基本⽭盾得到暂时缓和,并表现出时⽽尖锐、时⽽缓和的特点,延缓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进程。(2)资本主义⽣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产⼒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虽然阻碍了⽣产⼒的发展,但它还是可以在⼀定范围内通过调整,在⼀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化⼤⽣产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这种调整尚未穷尽,它还在不断寻找新的途径,为⽣产⼒的加速发展提供可能。所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肯定要⽐马克思主义创始⼈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时间也要长得多。(3)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有的已经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的正向垄断资本主义⽅向发展,有的则正⾛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国或数国⾸先发⽣,⽽另外⼀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4)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社会的制度,更是会遭到强⼤的、所有剥削阶级的反抗。⽽且,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先是在经济⽂化落后国家产⽣的,低下的⽣产⼒发展⽔平,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实⼒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可供选择的现成模式,它需要通过⾃⾝的实践不断探索。这⼀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dff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7. 休谟说:“感觉是⼈和世界的屏障。”这是(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不可知论的观点

解析:【解析】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当然反映有对的有错的,这需要由实践来检验。认为感觉是⼈与世界之间的屏障,其本质特点是否认了感觉与客观世界的统⼀性,认为存在和思维没有同⼀性,所以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5f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 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答案】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的评价。是把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引进认识中,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做出的评判。评价也是⼀种反映活动,但它与认知活动在反映的对象、形式和⽬的等⽅⾯都有着质的区别。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为:(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并不是⼀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般说来,由于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样,它们都是由⼈们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产⽣的,都是为实践取得成功服务的。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认知活动着眼于客体的属性、结构、本质和规律,以客体的物的尺度为标准,寻求事实性的认识,通过对象“是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评价着眼于主客体之间的效⽤关系,以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为标准,寻求应然性的认识,往往以对象“有何⽤”“应怎样”的形式来表达。(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在现实⽣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群体或⼈类,⽽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差异或⽭盾。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民、⼈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解析:null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的评价。是把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引进认识中,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做出的评判。评价也是⼀种反映活动,但它与认知活动在反映的对象、形式和⽬的等⽅⾯都有着质的区别。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为:(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并不是⼀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般说来,由于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样,它们都是由⼈们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产⽣的,都是为实践取得成功服务的。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认知活动着眼于客体的属性、结构、本质和规律,以客体的物的尺度为标准,寻求事实性的认识,通过对象“是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评价着眼于主客体之间的效⽤关系,以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为标准,寻求应然性的认识,往往以对象“有何⽤”“应怎样”的形式来表达。(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在现实⽣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群体或⼈类,⽽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差异或⽭盾。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民、⼈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70c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根据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梅峰语录》材料2:霍布斯说:“任何⼀件静⽌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图进⼊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即将永远静⽌。同样情形,任何⼀件运动的东西,除⾮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即将永远运动。”——摘⾃霍布斯:《论物体》材料3:列宁说:对⽴统⼀规律“提供理解⼀切现存事物的‘⾃⼰运动’的钥匙”。“‘他物’是⾃⼰的他物,是向⾃⼰的对⽴⾯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的统⼀(统⼀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列宁全集》请回答:[⼭东⼤学2018年研]( )分析材料1~2所揭⽰的发展观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3,分析对⽴统⼀规律的内容和列宁对发展观的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13b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 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提出的⼀个重要思想,即在⼈类历史上,“⽆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性从⼈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过程,⼆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①“两个必然”反映了⼈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中,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对⽆产阶级剥削和⽆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争的现状,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不能保证⾃⼰的奴⾪维持奴⾪的⽣活,因为它不得不让⾃⼰的奴⾪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法解决的⽭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必然导致⼯⼈的联合和整个⽆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命,由此⽣成“两个必然”的结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②“两个决不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虽然指明了前进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实践”,“理想”并不意味着“现实”。③在1848年⾰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战场回到书房,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切新经济因素战胜旧经济因素、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进⾏总体考察后,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类历史进程中⼀切社会更替普遍⽭盾的总体阐述。作为其中⼀种社会制度更替⽅式,“⽆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条件,表明了这⼀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定意义上说,这种曲折性是⼀种实然性结果,⽽这绝不排斥“两个必然”总趋势的应然性要求。因此,“两个必然”反映的前进性趋势与“两个决不会”的反映曲折性过程是⾼度统⼀的。(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①从⼀定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度统⼀。“两个决不会”的指⽰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换句话说,“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②“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向发展。“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隐藏着另⼀层论断:⽆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恰恰又出现了“两个必然”,因此说“两个决不会”在它所阐述的物质条件全部具备之后,会转化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恰是这“两个必然”在某⼀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另⼀⽅⾯,“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又进⼀步印证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论是“两个必然”,还是“两个决不会”,将它们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中考察时,便会到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归宿。

解析:null“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提出的⼀个重要思想,即在⼈类历史上,“⽆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性从⼈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过程,⼆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①“两个必然”反映了⼈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中,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对⽆产阶级剥削和⽆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争的现状,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不能保证⾃⼰的奴⾪维持奴⾪的⽣活,因为它不得不让⾃⼰的奴⾪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法解决的⽭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必然导致⼯⼈的联合和整个⽆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命,由此⽣成“两个必然”的结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②“两个决不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虽然指明了前进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实践”,“理想”并不意味着“现实”。③在1848年⾰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战场回到书房,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切新经济因素战胜旧经济因素、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进⾏总体考察后,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类历史进程中⼀切社会更替普遍⽭盾的总体阐述。作为其中⼀种社会制度更替⽅式,“⽆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条件,表明了这⼀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定意义上说,这种曲折性是⼀种实然性结果,⽽这绝不排斥“两个必然”总趋势的应然性要求。因此,“两个必然”反映的前进性趋势与“两个决不会”的反映曲折性过程是⾼度统⼀的。(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①从⼀定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度统⼀。“两个决不会”的指⽰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换句话说,“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②“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向发展。“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隐藏着另⼀层论断:⽆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恰恰又出现了“两个必然”,因此说“两个决不会”在它所阐述的物质条件全部具备之后,会转化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恰是这“两个必然”在某⼀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另⼀⽅⾯,“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又进⼀步印证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论是“两个必然”,还是“两个决不会”,将它们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中考察时,便会到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归宿。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133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949年推翻了压在中国⼈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建⽴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华⼈民共和国。②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和挫折以《论⼗⼤关系》《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也出现失误,甚⾄经历了“⽂化⼤⾰命”的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0fc5-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