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8. 论述空想社会主义⼏个阶段,并作出你的评价。[武汉理⼯⼤学2019年研]【答案】空想社会主义产⽣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①这⼀时期的代表⼈物是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尔、托马斯·康帕内拉、德尼·维拉斯等。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改造了古希腊柏拉图的思想、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以及当时正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主义思想,从⽽开辟了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新时代。②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种⽂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个粗糙⽽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案时以⼿⼯⼯场为原型。(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①这⼀时期的代表⼈物是杰拉德·温斯坦莱、梅叶、摩莱⾥、马布利以及弗朗索⽡·诺埃尔·巴贝夫等等。这些思想家⼤多把社会主义建⽴在⾃然法学说和理性论基础上,带有明显的理性思辨和理性论证⾊彩。②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练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场为原型。(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①这⼀时期的代表⼈物是著名的圣西门、傅⾥叶和欧⽂,三⼈站在时代⾼度,以唯物主义⾃然观以及含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历史观,试图证明资本主义将被更完备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就其理论⽽⾔,是对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所提出原则的更加彻底的发展。他们是如此浓缩的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理论思潮,以致马克思也提醒⼈们注意:“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叶和欧⽂肩膀上的。”②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练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种具有⾼度的物质⽂明和精神⽂明的社会。(4)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阶段的历史作⽤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本⾝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有着重⼤意义。但是,时代的局限性也造就了空想社会主义有着严重的历史局限。①历史功绩: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花;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②历史局限: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不能揭⽰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不能发现⼈类社会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没有找到以⾰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量和正确道路。

答案:1或共产主义234

解析:null空想社会主义产⽣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①这⼀时期的代表⼈物是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尔、托马斯·康帕内拉、德尼·维拉斯等。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改造了古希腊柏拉图的思想、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以及当时正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主义思想,从⽽开辟了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新时代。②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种⽂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个粗糙⽽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案时以⼿⼯⼯场为原型。(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①这⼀时期的代表⼈物是杰拉德·温斯坦莱、梅叶、摩莱⾥、马布利以及弗朗索⽡·诺埃尔·巴贝夫等等。这些思想家⼤多把社会主义建⽴在⾃然法学说和理性论基础上,带有明显的理性思辨和理性论证⾊彩。②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练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场为原型。(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①这⼀时期的代表⼈物是著名的圣西门、傅⾥叶和欧⽂,三⼈站在时代⾼度,以唯物主义⾃然观以及含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历史观,试图证明资本主义将被更完备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就其理论⽽⾔,是对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所提出原则的更加彻底的发展。他们是如此浓缩的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理论思潮,以致马克思也提醒⼈们注意:“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叶和欧⽂肩膀上的。”②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练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种具有⾼度的物质⽂明和精神⽂明的社会。(4)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阶段的历史作⽤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本⾝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有着重⼤意义。但是,时代的局限性也造就了空想社会主义有着严重的历史局限。①历史功绩: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花;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②历史局限: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不能揭⽰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不能发现⼈类社会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没有找到以⾰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量和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11. 简要分析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东⼤学2018年研]【答案】(1)剩余价值与利润的联系①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来源,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雇佣⼯⼈创造的被资本家⽆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价值。这⾥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在⽣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②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率,它们是同⼀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法得出的不同⽐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与剩余价值量成正⽐,剩余价值量越⼤,利润率越⾼。⽽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低,即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2)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区别①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率,⽆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率。剩余价值率越⾼,⼯⼈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我增殖程度,⼀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②利润是对全部资本⽽⾔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的。因此,剩余价值⼀旦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就被掩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关。③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新的⽅法,加强对⼯⼈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dec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产在“发展社会劳动的⽣产⼒”的同时,也“不⾃觉地创造着⼀种更⾼级的⽣产形式的物质条件”。这表明:( )。[考研政治2021年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6f7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中国⾰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们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因为( )。[考研政治2021年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60f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1844年8⽉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这次会⾯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致,于是开始了在科学理论研究和⾰命活动中的长期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是( )。[考研政治2021年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5d8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992年初,邓⼩平在南⽅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产⼒,发展⽣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产⼒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为:( )把解放和发展⽣产⼒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个⼗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平把解放和发展⽣产⼒纳⼊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只有强调解放和发展⽣产⼒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才能⾃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产⼒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产⼒的⽬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发展⽣产⼒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活。解放和发展⽣产⼒,要体现在⼈民⽣活⽔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248d-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 智能⽣物识别等⼈⼯智能新技术快速⾛进⽼百姓的⽣活。然⽽,在新技术快速发展应⽤的同时,也因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引发⼈们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担忧。有专家呼吁,在发展新技术时,要划定法律禁区,制定⾏业规范,构建⼀个新技术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看,法律法规( )。[考研政治2021年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71b1-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个中国⼈民将永远铭记的⽇⼦。⾯对⽆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物质的客观存在性。⾃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类和⼈类社会⽽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然规律。这次汶川⼤地震的产⽣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然界⾃⾝发展的结果,⽆法避免,只能尽最⼤努⼒减⼩这次⾃然灾害带来的损失。(2)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世界万物都不是孤⽴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有的⼈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掌握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们在客观规律⾯前是完全⽆能为⼒,⼈们可以通过⾃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作。温总理的“天灾不由⼈,抗灾不由天”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3)⽭盾具有普遍性。⽭盾⽆处不在,⽆时不有。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盾,⾯对⽭盾,并找到正确的⽅法解决它。地震发⽣后,全国各族⼈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第⼀时间赶赴灾区,全社会⾃发组织参与到救援⼯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我国的救灾⼯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4)⽭盾具有特殊性。⽭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较严重。针对这⼀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案,与时间抢⽣命,⼒争在72⼩时的黄⾦时间⾥抢救最多的⽣命。(5)⽭盾的两点论、重点论。在地震发⽣后的72⼩时⾥,⼀切都以抢救⼈的性命为⾸要任务。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73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 马克思主义从产⽣到发展,表现出了强⼤的⽣命⼒,这种强⼤⽣命⼒的根源在于(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11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 为什么说劳动⼆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扬州⼤学2018年研]【答案】劳动⼆重性,指的是⽣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重属性。正是劳动的⼆重性决定了商品的⼆因素。劳动⼆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主要是因为:(1)劳动⼆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等⼈,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发现⽣产商品的劳动⼆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当⼈们提到⽣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把⽣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重性学说,第⼀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了⾰命性变⾰,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2)劳动⼆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产出新的使⽤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揭⽰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创⽴剩余价值理论。(3)劳动⼆重性学说,还为其他⼀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产理论等等。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在劳动⼆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8d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社会历史与⾃然界有何不同?[北京交通⼤学2007年研]【答案】社会历史与⾃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然规律是⾃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然规律是作为⼀种盲⽬的⽆意识的⼒量起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定⽬的和意图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定作⽤。⼈需要⾃⼰做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然界和社会历史区分和统⼀的基础。认识社会规律⽐认识⾃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7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8. 论述空想社会主义⼏个阶段,并作出你的评价。[武汉理⼯⼤学2019年研]【答案】空想社会主义产⽣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①这⼀时期的代表⼈物是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尔、托马斯·康帕内拉、德尼·维拉斯等。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改造了古希腊柏拉图的思想、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以及当时正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主义思想,从⽽开辟了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新时代。②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种⽂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个粗糙⽽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案时以⼿⼯⼯场为原型。(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①这⼀时期的代表⼈物是杰拉德·温斯坦莱、梅叶、摩莱⾥、马布利以及弗朗索⽡·诺埃尔·巴贝夫等等。这些思想家⼤多把社会主义建⽴在⾃然法学说和理性论基础上,带有明显的理性思辨和理性论证⾊彩。②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练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场为原型。(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①这⼀时期的代表⼈物是著名的圣西门、傅⾥叶和欧⽂,三⼈站在时代⾼度,以唯物主义⾃然观以及含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历史观,试图证明资本主义将被更完备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就其理论⽽⾔,是对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所提出原则的更加彻底的发展。他们是如此浓缩的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理论思潮,以致马克思也提醒⼈们注意:“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叶和欧⽂肩膀上的。”②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练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种具有⾼度的物质⽂明和精神⽂明的社会。(4)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阶段的历史作⽤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本⾝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有着重⼤意义。但是,时代的局限性也造就了空想社会主义有着严重的历史局限。①历史功绩: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花;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②历史局限: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不能揭⽰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不能发现⼈类社会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没有找到以⾰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量和正确道路。

答案:1或共产主义234

解析:null空想社会主义产⽣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①这⼀时期的代表⼈物是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尔、托马斯·康帕内拉、德尼·维拉斯等。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改造了古希腊柏拉图的思想、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以及当时正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主义思想,从⽽开辟了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新时代。②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种⽂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个粗糙⽽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案时以⼿⼯⼯场为原型。(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①这⼀时期的代表⼈物是杰拉德·温斯坦莱、梅叶、摩莱⾥、马布利以及弗朗索⽡·诺埃尔·巴贝夫等等。这些思想家⼤多把社会主义建⽴在⾃然法学说和理性论基础上,带有明显的理性思辨和理性论证⾊彩。②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练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场为原型。(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①这⼀时期的代表⼈物是著名的圣西门、傅⾥叶和欧⽂,三⼈站在时代⾼度,以唯物主义⾃然观以及含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历史观,试图证明资本主义将被更完备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就其理论⽽⾔,是对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所提出原则的更加彻底的发展。他们是如此浓缩的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理论思潮,以致马克思也提醒⼈们注意:“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叶和欧⽂肩膀上的。”②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练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种具有⾼度的物质⽂明和精神⽂明的社会。(4)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阶段的历史作⽤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本⾝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有着重⼤意义。但是,时代的局限性也造就了空想社会主义有着严重的历史局限。①历史功绩: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花;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②历史局限: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不能揭⽰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不能发现⼈类社会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没有找到以⾰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量和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11. 简要分析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东⼤学2018年研]【答案】(1)剩余价值与利润的联系①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来源,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雇佣⼯⼈创造的被资本家⽆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价值。这⾥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在⽣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②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率,它们是同⼀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法得出的不同⽐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与剩余价值量成正⽐,剩余价值量越⼤,利润率越⾼。⽽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低,即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2)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区别①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率,⽆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率。剩余价值率越⾼,⼯⼈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我增殖程度,⼀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②利润是对全部资本⽽⾔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的。因此,剩余价值⼀旦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就被掩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关。③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新的⽅法,加强对⼯⼈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解析:null(1)剩余价值与利润的联系①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来源,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雇佣⼯⼈创造的被资本家⽆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价值。这⾥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在⽣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②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率,它们是同⼀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法得出的不同⽐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与剩余价值量成正⽐,剩余价值量越⼤,利润率越⾼。⽽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低,即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2)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区别①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率,⽆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率。剩余价值率越⾼,⼯⼈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我增殖程度,⼀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②利润是对全部资本⽽⾔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的。因此,剩余价值⼀旦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就被掩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关。③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新的⽅法,加强对⼯⼈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dec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产在“发展社会劳动的⽣产⼒”的同时,也“不⾃觉地创造着⼀种更⾼级的⽣产形式的物质条件”。这表明:( )。[考研政治2021年研]

A. 资本主义⽣产⽅式能够⽆限制解放和发展社会⽣产⼒

B. 资本越发展越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

C. 资本越扩张越不利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D. 资本主义⽣产是⼀种历史的、过渡性的⽣产⽅式

解析:【解析】资本主义⽣产⽅式极⼤提⾼了⽣产⼒的⽔平,但是,随着⽣产⼒不断提⾼,资本主义内⽣性⽭盾会不断凸显,最终推动资本主义⾛向灭亡,并不能⽆限制解放和发展社会⽣产⼒。故AB两项错误。资本主义⽣产⽅式下,⽣产⼒得到极⼤释放,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但也会带来负⾯效应,如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产⽅式极⼤提⾼了⽣产⼒⽔平,随着⽣产⼒不断得到解放,资本主义的⽣产关系会越来越不适应⽣产⼒的发展,最终⽣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会推动资本主义⾛向解体,⼈类社会会进⼊到更⾼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因此说资本主义是⼀种过渡性的⽣产⽅式。故D项正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6f7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中国⾰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们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因为( )。[考研政治2021年研]

A. 历史规律和⾃然规律有惊⼈的相似

B. ⼈类历史发展存在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C. 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

D. ⼈类已经完全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解析:【解析】历史规律与⾃然规律是不同的。⾃然规律起作⽤是⾃发的,离开了⼈的活动也同样起作⽤,⽽历史规律起作⽤离不开⼈的有⽬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参与。故A项错误。⼈们之所以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正是由于历史的发展有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发挥能动性就能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故B项正确。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每⼀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个周期的起点,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是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故C项错误。⼈类历史的发展还有许多规律需要⼈们去掌握,⼈类的认识总是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前进的,故D错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60f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1844年8⽉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这次会⾯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致,于是开始了在科学理论研究和⾰命活动中的长期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是( )。[考研政治2021年研]

A. 《德意志意识形态》

B. 《神圣家族》

C. 《哲学的贫困》

D. 《共产党宣⾔》

解析:【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史观的思想进⾏批判的著作,该著作⾸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B项,《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次合写的批判青年⿊格尔派主观唯⼼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C项,《哲学的贫困》是为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的著作。该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本;D项,《共产党宣⾔》发表于1848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5d8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992年初,邓⼩平在南⽅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产⼒,发展⽣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产⼒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为:( )把解放和发展⽣产⼒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个⼗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平把解放和发展⽣产⼒纳⼊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只有强调解放和发展⽣产⼒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才能⾃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产⼒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产⼒的⽬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发展⽣产⼒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活。解放和发展⽣产⼒,要体现在⼈民⽣活⽔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248d-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 智能⽣物识别等⼈⼯智能新技术快速⾛进⽼百姓的⽣活。然⽽,在新技术快速发展应⽤的同时,也因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引发⼈们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担忧。有专家呼吁,在发展新技术时,要划定法律禁区,制定⾏业规范,构建⼀个新技术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看,法律法规( )。[考研政治2021年研]

A. 总是阻碍新技术的健康发展

B. 只能落后于新技术发展

C. 与新技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D. 归根到底是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

解析:【解析】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法律法规作为社会意识的特定类型,有时会早于技术发展的变迁⽽变化,有时会晚于技术发展⽽变化,并不总是落后于新技术发展。故AB两项错误。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来⾃于⽣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故D项有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71b1-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个中国⼈民将永远铭记的⽇⼦。⾯对⽆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物质的客观存在性。⾃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类和⼈类社会⽽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然规律。这次汶川⼤地震的产⽣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然界⾃⾝发展的结果,⽆法避免,只能尽最⼤努⼒减⼩这次⾃然灾害带来的损失。(2)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世界万物都不是孤⽴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有的⼈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掌握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们在客观规律⾯前是完全⽆能为⼒,⼈们可以通过⾃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作。温总理的“天灾不由⼈,抗灾不由天”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3)⽭盾具有普遍性。⽭盾⽆处不在,⽆时不有。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盾,⾯对⽭盾,并找到正确的⽅法解决它。地震发⽣后,全国各族⼈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第⼀时间赶赴灾区,全社会⾃发组织参与到救援⼯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我国的救灾⼯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4)⽭盾具有特殊性。⽭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较严重。针对这⼀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案,与时间抢⽣命,⼒争在72⼩时的黄⾦时间⾥抢救最多的⽣命。(5)⽭盾的两点论、重点论。在地震发⽣后的72⼩时⾥,⼀切都以抢救⼈的性命为⾸要任务。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73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 马克思主义从产⽣到发展,表现出了强⼤的⽣命⼒,这种强⼤⽣命⼒的根源在于(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

B.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命性的⾼度统⼀

C. 马克思主义代表最⼴⼤⼈民的根本利益

D.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类⽂明的优秀成果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命性和科学性在实践基础上是统⼀的,关键在于⽆产阶级的先进性。理论的⽣命⼒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强⼤⽣命⼒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命性的⾼度统⼀。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11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 为什么说劳动⼆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扬州⼤学2018年研]【答案】劳动⼆重性,指的是⽣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重属性。正是劳动的⼆重性决定了商品的⼆因素。劳动⼆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主要是因为:(1)劳动⼆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等⼈,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发现⽣产商品的劳动⼆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当⼈们提到⽣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把⽣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重性学说,第⼀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了⾰命性变⾰,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2)劳动⼆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产出新的使⽤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揭⽰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创⽴剩余价值理论。(3)劳动⼆重性学说,还为其他⼀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产理论等等。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在劳动⼆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解析:null劳动⼆重性,指的是⽣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重属性。正是劳动的⼆重性决定了商品的⼆因素。劳动⼆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主要是因为:(1)劳动⼆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等⼈,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发现⽣产商品的劳动⼆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当⼈们提到⽣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把⽣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重性学说,第⼀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了⾰命性变⾰,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2)劳动⼆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产出新的使⽤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揭⽰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创⽴剩余价值理论。(3)劳动⼆重性学说,还为其他⼀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产理论等等。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在劳动⼆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8d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社会历史与⾃然界有何不同?[北京交通⼤学2007年研]【答案】社会历史与⾃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然规律是⾃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然规律是作为⼀种盲⽬的⽆意识的⼒量起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定⽬的和意图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定作⽤。⼈需要⾃⼰做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然界和社会历史区分和统⼀的基础。认识社会规律⽐认识⾃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解析:null社会历史与⾃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然规律是⾃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然规律是作为⼀种盲⽬的⽆意识的⼒量起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定⽬的和意图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定作⽤。⼈需要⾃⼰做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然界和社会历史区分和统⼀的基础。认识社会规律⽐认识⾃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7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