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11. 简要分析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东⼤学2018年研]【答案】(1)剩余价值与利润的联系①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来源,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雇佣⼯⼈创造的被资本家⽆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价值。这⾥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在⽣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②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率,它们是同⼀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法得出的不同⽐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与剩余价值量成正⽐,剩余价值量越⼤,利润率越⾼。⽽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低,即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2)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区别①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率,⽆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率。剩余价值率越⾼,⼯⼈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我增殖程度,⼀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②利润是对全部资本⽽⾔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的。因此,剩余价值⼀旦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就被掩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关。③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新的⽅法,加强对⼯⼈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答案:12

解析:null(1)剩余价值与利润的联系①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来源,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雇佣⼯⼈创造的被资本家⽆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价值。这⾥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在⽣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②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率,它们是同⼀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法得出的不同⽐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与剩余价值量成正⽐,剩余价值量越⼤,利润率越⾼。⽽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低,即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2)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区别①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率,⽆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率。剩余价值率越⾼,⼯⼈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我增殖程度,⼀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②利润是对全部资本⽽⾔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的。因此,剩余价值⼀旦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就被掩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关。③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新的⽅法,加强对⼯⼈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4. 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提出的⼀个重要思想,即在⼈类历史上,“⽆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性从⼈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过程,⼆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①“两个必然”反映了⼈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中,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对⽆产阶级剥削和⽆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争的现状,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不能保证⾃⼰的奴⾪维持奴⾪的⽣活,因为它不得不让⾃⼰的奴⾪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法解决的⽭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必然导致⼯⼈的联合和整个⽆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命,由此⽣成“两个必然”的结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②“两个决不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虽然指明了前进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实践”,“理想”并不意味着“现实”。③在1848年⾰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战场回到书房,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切新经济因素战胜旧经济因素、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进⾏总体考察后,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类历史进程中⼀切社会更替普遍⽭盾的总体阐述。作为其中⼀种社会制度更替⽅式,“⽆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条件,表明了这⼀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定意义上说,这种曲折性是⼀种实然性结果,⽽这绝不排斥“两个必然”总趋势的应然性要求。因此,“两个必然”反映的前进性趋势与“两个决不会”的反映曲折性过程是⾼度统⼀的。(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①从⼀定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度统⼀。“两个决不会”的指⽰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换句话说,“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②“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向发展。“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隐藏着另⼀层论断:⽆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恰恰又出现了“两个必然”,因此说“两个决不会”在它所阐述的物质条件全部具备之后,会转化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恰是这“两个必然”在某⼀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另⼀⽅⾯,“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又进⼀步印证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论是“两个必然”,还是“两个决不会”,将它们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中考察时,便会到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归宿。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133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 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答案】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的评价。是把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引进认识中,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做出的评判。评价也是⼀种反映活动,但它与认知活动在反映的对象、形式和⽬的等⽅⾯都有着质的区别。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为:(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并不是⼀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般说来,由于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样,它们都是由⼈们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产⽣的,都是为实践取得成功服务的。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认知活动着眼于客体的属性、结构、本质和规律,以客体的物的尺度为标准,寻求事实性的认识,通过对象“是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评价着眼于主客体之间的效⽤关系,以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为标准,寻求应然性的认识,往往以对象“有何⽤”“应怎样”的形式来表达。(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在现实⽣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群体或⼈类,⽽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差异或⽭盾。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民、⼈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70c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如何从真理的⾓度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上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决定的。(1)真理的客观性①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客观性的主要依据在于:虽然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包含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为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是正确揭⽰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③真理的⼀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元性,就某个特定的认识对象和问题⽽⾔,真理只有⼀个,即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致的认识,它不因主体的认识⾓度和⽅法等⽅⾯的差异和变化⽽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真理的⼀元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的,真理是内容上的⼀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2)分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是主张真理因⼈⽽异,真理是多元的,这是唯⼼主义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其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实际上是取消的真理,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是错误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5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3. 恩格斯指出:“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种⼀成不变的东西,⽽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的社会。”这段话的核⼼意思是(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a19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的。[中国传媒⼤学2009年研]【答案】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社会主义的⽬的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强调必须集中⼒量解放和发展⽣产⼒,另⼀⽅⾯指出了解放和发展⽣产⼒的⼿段和⽬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①把解放和发展⽣产⼒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个⼗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社会主义的⽬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的是实现⼈的⾃由⽽全⾯的发展。邓⼩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向⼈的⾃由⽽全⾯发展所必经的阶段。(2)社会主义民主是⼈类社会最⾼类型的民主①社会主义民主⾸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了⼯⼈阶级和⼴⼤劳动⼈民享有最⾼的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劳动⼈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权⼒。②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的,它的产⽣除了本⾝所依据的经济条件以外,还吸取了资本主义民主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和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③社会主义民主是⽬的和⼿段的统⼀。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民⾰命长期奋⽃和追求的⽬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泛的,⽽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致的。因⽽,社会主义民主是⼈类最⾼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可⽐拟的优越性。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7e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产在“发展社会劳动的⽣产⼒”的同时,也“不⾃觉地创造着⼀种更⾼级的⽣产形式的物质条件”。这表明:( )。[考研政治2021年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6f7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4. 商品价值的⼤⼩是由(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a3d3-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请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西南⼤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简答题,⼭东⼤学2016年研;华侨⼤学2014年研]【答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具体原因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③⼯⼈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争和理论⼯作,创⽴了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阶级先进分⼦组成的。⼯⼈阶级是先进⽣产⼒的代表者。⼯⼈阶级是随着⼤⼯业的兴起⽽出现的⼀个阶级,是最先进最⾰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阶级本⾝,也与⼯⼈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必然会降低党员标准,从⽽丧失党的先锋队性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阶级先进分⼦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吸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能扩⼤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阶段政党的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的党;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命、建设和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民群众谋利益。过去的⼀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根本⽬标是完全⼀致的。共产党⼈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标上的最⾼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解放与全⼈类解放的统⼀。(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党内民主是党的⽣命,集中统⼀是党的⼒量保证。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量、战胜⼀切敌⼈的法宝。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严格纪律和战⽃精神的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f8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949年推翻了压在中国⼈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建⽴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华⼈民共和国。②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和挫折以《论⼗⼤关系》《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也出现失误,甚⾄经历了“⽂化⼤⾰命”的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0fc5-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 ⽑泽东同志曾在《⽭盾论》中指出:不懂得⽭盾问题的精髓,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请对此加以论述分析。[桂林理⼯⼤学2017年研]【答案】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泽东所说的⽭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盾的共性指⽭盾的普遍性,⽭盾的个性指⽭盾的特殊性。⽭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①⽭盾的普遍性是指,⽭盾存在于⼀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盾;每⼀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始⾄终的⽭盾运动,即时时有⽭盾。②⽭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盾及其每⼀侧⾯各有特点。⽭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具体表现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的⽭盾各有其特点。同⼀事物的⽭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盾以及每⼀⽭盾的不同⽅⾯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2)⽭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的关系:①⼆者相互区别,不可混同。⽭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盾的两个不同⽅⾯,任何⽭盾都有着相互区别的两个⽅⾯。⽭盾的普遍性,是⽭盾的共性、⼀般;⽭盾的特殊性是⽭盾的个性、个别。⼆者不可混同,不能互相代替,否则,就不能真正认识⽭盾,就会从根本上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②⼆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般不能脱离个别⽽存在,没有孤悬的⼀般。⽐如“⼈”,作为类的共性,只能存在于⼀个个具体的⼈之中,⽆法找到脱离具体⼈的⼀般的“⼈”。另⼀⽅⾯,个别总是与⼀般相联系,任何个别都包含着⼀般,个别不能完全进⼊⼀般,但也没有脱离⼀般的个别。(3)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这是因为:①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对⽴统⼀规律揭⽰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的⽭盾双⽅之间的联系,揭⽰出事物的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盾,这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形⽽上学不承认事物的内部⽭盾,从⽽也就把发展归结为外⼒作⽤,归结为事物数量上的减少或增加;⽽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盾,从⽽揭⽰出由内在⽭盾引起的事物的“⾃我活动”,揭⽰出事物由⼀种质态向另⼀种质态飞跃的根本原因。②对⽴统⼀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既然对⽴统⼀规律揭⽰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揭⽰了联系和发展、事物的对⽴统⼀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揭⽰的是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的对⽴统⼀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的是事物的肯定⽅⾯与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对⽴统⼀关系。辩证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不是对⽴统⼀的关系。对⽴统⼀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个有机统⼀的整体,从⽽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线索。③⽭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所谓认识世界归根到底是认识世界的⽭盾,所谓改造世界归根到底是通过正确的⽅法来解决世界的⽭盾,因此掌握了⽭盾分析法就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唯物辩证法不仅为⼈们树⽴了科学的世界观,⽽且也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法论。⽅法论在本质上是客观规律的主体化,是客观规律的主观应⽤。“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盾的⽅法。”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盾观。所以,对⽴统⼀规律即⽭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法,根本的就是⽭盾分析⽅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4b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11. 简要分析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东⼤学2018年研]【答案】(1)剩余价值与利润的联系①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来源,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雇佣⼯⼈创造的被资本家⽆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价值。这⾥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在⽣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②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率,它们是同⼀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法得出的不同⽐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与剩余价值量成正⽐,剩余价值量越⼤,利润率越⾼。⽽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低,即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2)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区别①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率,⽆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率。剩余价值率越⾼,⼯⼈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我增殖程度,⼀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②利润是对全部资本⽽⾔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的。因此,剩余价值⼀旦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就被掩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关。③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新的⽅法,加强对⼯⼈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答案:12

解析:null(1)剩余价值与利润的联系①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来源,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雇佣⼯⼈创造的被资本家⽆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价值。这⾥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在⽣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②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率,它们是同⼀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法得出的不同⽐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与剩余价值量成正⽐,剩余价值量越⼤,利润率越⾼。⽽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低,即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2)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区别①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率,⽆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率。剩余价值率越⾼,⼯⼈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我增殖程度,⼀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②利润是对全部资本⽽⾔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的。因此,剩余价值⼀旦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就被掩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关。③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新的⽅法,加强对⼯⼈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4. 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提出的⼀个重要思想,即在⼈类历史上,“⽆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性从⼈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过程,⼆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①“两个必然”反映了⼈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中,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对⽆产阶级剥削和⽆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争的现状,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不能保证⾃⼰的奴⾪维持奴⾪的⽣活,因为它不得不让⾃⼰的奴⾪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法解决的⽭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必然导致⼯⼈的联合和整个⽆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命,由此⽣成“两个必然”的结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②“两个决不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虽然指明了前进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实践”,“理想”并不意味着“现实”。③在1848年⾰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战场回到书房,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切新经济因素战胜旧经济因素、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进⾏总体考察后,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类历史进程中⼀切社会更替普遍⽭盾的总体阐述。作为其中⼀种社会制度更替⽅式,“⽆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条件,表明了这⼀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定意义上说,这种曲折性是⼀种实然性结果,⽽这绝不排斥“两个必然”总趋势的应然性要求。因此,“两个必然”反映的前进性趋势与“两个决不会”的反映曲折性过程是⾼度统⼀的。(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①从⼀定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度统⼀。“两个决不会”的指⽰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换句话说,“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②“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向发展。“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隐藏着另⼀层论断:⽆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恰恰又出现了“两个必然”,因此说“两个决不会”在它所阐述的物质条件全部具备之后,会转化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恰是这“两个必然”在某⼀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另⼀⽅⾯,“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又进⼀步印证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论是“两个必然”,还是“两个决不会”,将它们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中考察时,便会到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归宿。

解析:null“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提出的⼀个重要思想,即在⼈类历史上,“⽆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性从⼈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过程,⼆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①“两个必然”反映了⼈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中,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对⽆产阶级剥削和⽆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争的现状,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不能保证⾃⼰的奴⾪维持奴⾪的⽣活,因为它不得不让⾃⼰的奴⾪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法解决的⽭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必然导致⼯⼈的联合和整个⽆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命,由此⽣成“两个必然”的结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②“两个决不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虽然指明了前进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实践”,“理想”并不意味着“现实”。③在1848年⾰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战场回到书房,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切新经济因素战胜旧经济因素、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进⾏总体考察后,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类历史进程中⼀切社会更替普遍⽭盾的总体阐述。作为其中⼀种社会制度更替⽅式,“⽆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条件,表明了这⼀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定意义上说,这种曲折性是⼀种实然性结果,⽽这绝不排斥“两个必然”总趋势的应然性要求。因此,“两个必然”反映的前进性趋势与“两个决不会”的反映曲折性过程是⾼度统⼀的。(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①从⼀定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度统⼀。“两个决不会”的指⽰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换句话说,“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②“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向发展。“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隐藏着另⼀层论断:⽆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恰恰又出现了“两个必然”,因此说“两个决不会”在它所阐述的物质条件全部具备之后,会转化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恰是这“两个必然”在某⼀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另⼀⽅⾯,“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又进⼀步印证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论是“两个必然”,还是“两个决不会”,将它们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中考察时,便会到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归宿。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133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 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答案】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的评价。是把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引进认识中,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做出的评判。评价也是⼀种反映活动,但它与认知活动在反映的对象、形式和⽬的等⽅⾯都有着质的区别。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为:(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并不是⼀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般说来,由于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样,它们都是由⼈们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产⽣的,都是为实践取得成功服务的。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认知活动着眼于客体的属性、结构、本质和规律,以客体的物的尺度为标准,寻求事实性的认识,通过对象“是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评价着眼于主客体之间的效⽤关系,以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为标准,寻求应然性的认识,往往以对象“有何⽤”“应怎样”的形式来表达。(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在现实⽣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群体或⼈类,⽽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差异或⽭盾。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民、⼈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解析:null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的评价。是把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引进认识中,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做出的评判。评价也是⼀种反映活动,但它与认知活动在反映的对象、形式和⽬的等⽅⾯都有着质的区别。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为:(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并不是⼀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般说来,由于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样,它们都是由⼈们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产⽣的,都是为实践取得成功服务的。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认知活动着眼于客体的属性、结构、本质和规律,以客体的物的尺度为标准,寻求事实性的认识,通过对象“是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评价着眼于主客体之间的效⽤关系,以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为标准,寻求应然性的认识,往往以对象“有何⽤”“应怎样”的形式来表达。(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在现实⽣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群体或⼈类,⽽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差异或⽭盾。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民、⼈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70c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如何从真理的⾓度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上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决定的。(1)真理的客观性①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客观性的主要依据在于:虽然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包含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为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是正确揭⽰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③真理的⼀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元性,就某个特定的认识对象和问题⽽⾔,真理只有⼀个,即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致的认识,它不因主体的认识⾓度和⽅法等⽅⾯的差异和变化⽽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真理的⼀元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的,真理是内容上的⼀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2)分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是主张真理因⼈⽽异,真理是多元的,这是唯⼼主义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其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实际上是取消的真理,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是错误的。

解析:null“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上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决定的。(1)真理的客观性①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客观性的主要依据在于:虽然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包含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为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是正确揭⽰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③真理的⼀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元性,就某个特定的认识对象和问题⽽⾔,真理只有⼀个,即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致的认识,它不因主体的认识⾓度和⽅法等⽅⾯的差异和变化⽽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真理的⼀元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的,真理是内容上的⼀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2)分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是主张真理因⼈⽽异,真理是多元的,这是唯⼼主义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其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实际上是取消的真理,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是错误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5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3. 恩格斯指出:“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种⼀成不变的东西,⽽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的社会。”这段话的核⼼意思是(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社会主义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完善、⾃我发展

B. 社会主义改⾰可有可⽆

C. 社会主义改⾰促进社会形态的根本变化

D. 社会主义改⾰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解析:【解析】社会主义社会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必须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进⾏改⾰,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题中恩格斯的话的核⼼意思为:社会主义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完善、⾃我发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a19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的。[中国传媒⼤学2009年研]【答案】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社会主义的⽬的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强调必须集中⼒量解放和发展⽣产⼒,另⼀⽅⾯指出了解放和发展⽣产⼒的⼿段和⽬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①把解放和发展⽣产⼒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个⼗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社会主义的⽬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的是实现⼈的⾃由⽽全⾯的发展。邓⼩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向⼈的⾃由⽽全⾯发展所必经的阶段。(2)社会主义民主是⼈类社会最⾼类型的民主①社会主义民主⾸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了⼯⼈阶级和⼴⼤劳动⼈民享有最⾼的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劳动⼈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权⼒。②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的,它的产⽣除了本⾝所依据的经济条件以外,还吸取了资本主义民主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和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③社会主义民主是⽬的和⼿段的统⼀。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民⾰命长期奋⽃和追求的⽬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泛的,⽽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致的。因⽽,社会主义民主是⼈类最⾼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可⽐拟的优越性。

解析:null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社会主义的⽬的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强调必须集中⼒量解放和发展⽣产⼒,另⼀⽅⾯指出了解放和发展⽣产⼒的⼿段和⽬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①把解放和发展⽣产⼒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个⼗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社会主义的⽬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的是实现⼈的⾃由⽽全⾯的发展。邓⼩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向⼈的⾃由⽽全⾯发展所必经的阶段。(2)社会主义民主是⼈类社会最⾼类型的民主①社会主义民主⾸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了⼯⼈阶级和⼴⼤劳动⼈民享有最⾼的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劳动⼈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权⼒。②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的,它的产⽣除了本⾝所依据的经济条件以外,还吸取了资本主义民主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和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③社会主义民主是⽬的和⼿段的统⼀。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民⾰命长期奋⽃和追求的⽬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泛的,⽽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致的。因⽽,社会主义民主是⼈类最⾼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可⽐拟的优越性。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7e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产在“发展社会劳动的⽣产⼒”的同时,也“不⾃觉地创造着⼀种更⾼级的⽣产形式的物质条件”。这表明:( )。[考研政治2021年研]

A. 资本主义⽣产⽅式能够⽆限制解放和发展社会⽣产⼒

B. 资本越发展越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

C. 资本越扩张越不利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D. 资本主义⽣产是⼀种历史的、过渡性的⽣产⽅式

解析:【解析】资本主义⽣产⽅式极⼤提⾼了⽣产⼒的⽔平,但是,随着⽣产⼒不断提⾼,资本主义内⽣性⽭盾会不断凸显,最终推动资本主义⾛向灭亡,并不能⽆限制解放和发展社会⽣产⼒。故AB两项错误。资本主义⽣产⽅式下,⽣产⼒得到极⼤释放,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但也会带来负⾯效应,如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产⽅式极⼤提⾼了⽣产⼒⽔平,随着⽣产⼒不断得到解放,资本主义的⽣产关系会越来越不适应⽣产⼒的发展,最终⽣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会推动资本主义⾛向解体,⼈类社会会进⼊到更⾼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因此说资本主义是⼀种过渡性的⽣产⽅式。故D项正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6f7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4. 商品价值的⼤⼩是由(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B. 商品使⽤价值的⼤⼩决定的

C. 商品⽣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 ⽣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解析:【解析】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商品的价值量由⽣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每个商品⽣产者都必须使⾃⼰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也是每个商品⽣产者千⽅百计地提⾼劳动⽣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个别价值的根本原因。⼆、概念题⼀、概念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a3d3-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请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西南⼤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简答题,⼭东⼤学2016年研;华侨⼤学2014年研]【答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具体原因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③⼯⼈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争和理论⼯作,创⽴了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阶级先进分⼦组成的。⼯⼈阶级是先进⽣产⼒的代表者。⼯⼈阶级是随着⼤⼯业的兴起⽽出现的⼀个阶级,是最先进最⾰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阶级本⾝,也与⼯⼈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必然会降低党员标准,从⽽丧失党的先锋队性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阶级先进分⼦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吸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能扩⼤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阶段政党的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的党;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命、建设和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民群众谋利益。过去的⼀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根本⽬标是完全⼀致的。共产党⼈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标上的最⾼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解放与全⼈类解放的统⼀。(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党内民主是党的⽣命,集中统⼀是党的⼒量保证。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量、战胜⼀切敌⼈的法宝。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严格纪律和战⽃精神的党。

解析:null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具体原因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③⼯⼈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争和理论⼯作,创⽴了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阶级先进分⼦组成的。⼯⼈阶级是先进⽣产⼒的代表者。⼯⼈阶级是随着⼤⼯业的兴起⽽出现的⼀个阶级,是最先进最⾰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阶级本⾝,也与⼯⼈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必然会降低党员标准,从⽽丧失党的先锋队性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阶级先进分⼦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吸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能扩⼤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阶段政党的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的党;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命、建设和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民群众谋利益。过去的⼀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根本⽬标是完全⼀致的。共产党⼈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标上的最⾼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解放与全⼈类解放的统⼀。(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党内民主是党的⽣命,集中统⼀是党的⼒量保证。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量、战胜⼀切敌⼈的法宝。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严格纪律和战⽃精神的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f8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949年推翻了压在中国⼈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建⽴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华⼈民共和国。②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和挫折以《论⼗⼤关系》《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也出现失误,甚⾄经历了“⽂化⼤⾰命”的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0fc5-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 ⽑泽东同志曾在《⽭盾论》中指出:不懂得⽭盾问题的精髓,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请对此加以论述分析。[桂林理⼯⼤学2017年研]【答案】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泽东所说的⽭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盾的共性指⽭盾的普遍性,⽭盾的个性指⽭盾的特殊性。⽭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①⽭盾的普遍性是指,⽭盾存在于⼀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盾;每⼀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始⾄终的⽭盾运动,即时时有⽭盾。②⽭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盾及其每⼀侧⾯各有特点。⽭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具体表现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的⽭盾各有其特点。同⼀事物的⽭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盾以及每⼀⽭盾的不同⽅⾯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2)⽭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的关系:①⼆者相互区别,不可混同。⽭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盾的两个不同⽅⾯,任何⽭盾都有着相互区别的两个⽅⾯。⽭盾的普遍性,是⽭盾的共性、⼀般;⽭盾的特殊性是⽭盾的个性、个别。⼆者不可混同,不能互相代替,否则,就不能真正认识⽭盾,就会从根本上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②⼆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般不能脱离个别⽽存在,没有孤悬的⼀般。⽐如“⼈”,作为类的共性,只能存在于⼀个个具体的⼈之中,⽆法找到脱离具体⼈的⼀般的“⼈”。另⼀⽅⾯,个别总是与⼀般相联系,任何个别都包含着⼀般,个别不能完全进⼊⼀般,但也没有脱离⼀般的个别。(3)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这是因为:①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对⽴统⼀规律揭⽰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的⽭盾双⽅之间的联系,揭⽰出事物的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盾,这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形⽽上学不承认事物的内部⽭盾,从⽽也就把发展归结为外⼒作⽤,归结为事物数量上的减少或增加;⽽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盾,从⽽揭⽰出由内在⽭盾引起的事物的“⾃我活动”,揭⽰出事物由⼀种质态向另⼀种质态飞跃的根本原因。②对⽴统⼀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既然对⽴统⼀规律揭⽰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揭⽰了联系和发展、事物的对⽴统⼀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揭⽰的是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的对⽴统⼀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的是事物的肯定⽅⾯与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对⽴统⼀关系。辩证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不是对⽴统⼀的关系。对⽴统⼀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个有机统⼀的整体,从⽽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线索。③⽭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所谓认识世界归根到底是认识世界的⽭盾,所谓改造世界归根到底是通过正确的⽅法来解决世界的⽭盾,因此掌握了⽭盾分析法就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唯物辩证法不仅为⼈们树⽴了科学的世界观,⽽且也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法论。⽅法论在本质上是客观规律的主体化,是客观规律的主观应⽤。“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盾的⽅法。”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盾观。所以,对⽴统⼀规律即⽭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法,根本的就是⽭盾分析⽅法。

解析:null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泽东所说的⽭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盾的共性指⽭盾的普遍性,⽭盾的个性指⽭盾的特殊性。⽭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①⽭盾的普遍性是指,⽭盾存在于⼀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盾;每⼀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始⾄终的⽭盾运动,即时时有⽭盾。②⽭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盾及其每⼀侧⾯各有特点。⽭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具体表现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的⽭盾各有其特点。同⼀事物的⽭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盾以及每⼀⽭盾的不同⽅⾯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2)⽭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的关系:①⼆者相互区别,不可混同。⽭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盾的两个不同⽅⾯,任何⽭盾都有着相互区别的两个⽅⾯。⽭盾的普遍性,是⽭盾的共性、⼀般;⽭盾的特殊性是⽭盾的个性、个别。⼆者不可混同,不能互相代替,否则,就不能真正认识⽭盾,就会从根本上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②⼆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般不能脱离个别⽽存在,没有孤悬的⼀般。⽐如“⼈”,作为类的共性,只能存在于⼀个个具体的⼈之中,⽆法找到脱离具体⼈的⼀般的“⼈”。另⼀⽅⾯,个别总是与⼀般相联系,任何个别都包含着⼀般,个别不能完全进⼊⼀般,但也没有脱离⼀般的个别。(3)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这是因为:①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对⽴统⼀规律揭⽰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的⽭盾双⽅之间的联系,揭⽰出事物的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盾,这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形⽽上学不承认事物的内部⽭盾,从⽽也就把发展归结为外⼒作⽤,归结为事物数量上的减少或增加;⽽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盾,从⽽揭⽰出由内在⽭盾引起的事物的“⾃我活动”,揭⽰出事物由⼀种质态向另⼀种质态飞跃的根本原因。②对⽴统⼀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既然对⽴统⼀规律揭⽰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揭⽰了联系和发展、事物的对⽴统⼀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揭⽰的是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的对⽴统⼀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的是事物的肯定⽅⾯与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对⽴统⼀关系。辩证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不是对⽴统⼀的关系。对⽴统⼀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个有机统⼀的整体,从⽽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线索。③⽭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所谓认识世界归根到底是认识世界的⽭盾,所谓改造世界归根到底是通过正确的⽅法来解决世界的⽭盾,因此掌握了⽭盾分析法就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唯物辩证法不仅为⼈们树⽴了科学的世界观,⽽且也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法论。⽅法论在本质上是客观规律的主体化,是客观规律的主观应⽤。“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盾的⽅法。”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盾观。所以,对⽴统⼀规律即⽭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法,根本的就是⽭盾分析⽅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4b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