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然保护区
B. 重点生态功能区
C. 生态环境敏感区
D. 生态环境脆弱区
解析:题目要求选择国家在哪些方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国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因此,答案选项为BCD,即"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
A. 现用人单位
B. 原用人单位
C. 职工个人
D. 两单位共同承担
解析: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时,若无特殊说明,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选项B,原用人单位,是正确的答案。
A. 下颚抬高,头部后仰
B. 下颚向胸部靠近
C. 解开衣领、松开领带
D. 解开腰带
解析:题目解析 题目要求选择一种不利于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的方法。选项A、C、D都是有利于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措施,而选项B表示下颚向胸部靠近,这会导致呼吸道受阻。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A. 60°
B. 70°
C. 80°
D. 90°
解析:井场应设立至少2个应急集合点,并位于主导风向上一定安全距离或与主导风向成( ),以防主导风向改变。逃生通道畅通,标识清楚。 答案:D. 90° 答案选择D. 90°是因为当应急集合点位于主导风向的正对面时,即与主导风向成90°角时,可以有效避免主导风向改变对应急集合点造成的影响。这样的位置安排可以保证在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时,人员能够尽快逃离危险区域,确保安全。
A. 工作服口袋里
B. 手提工具箱或工具袋里
C. 握住所有工具
D. 以上都不是
解析:题目解析:在高空作业时,工具必须放在哪里?( ) 答案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高空作业时应妥善安放工具,以避免掉落造成伤害或安全事故。根据选项B,工具应放在手提工具箱或工具袋中,以保持整齐、易于携带和存放。
A. 1200–1400
B. 1300–1500
C. 1400–1600
D. 1500–1700
解析:题目解析: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成年人每日要喝1500-1700毫升的水,约等于7-8杯。答案选择D,是因为根据题目描述,根据膳食指南,成年人每日所需水量为1500-1700毫升,选项D的范围符合题目要求。
A. 工程技术措施
B. 管理措施
C. 培训教育措施
D. 个体防护措施
解析:风险管控措施类别包括( )。 A. 工程技术措施 B. 管理措施 C. 培训教育措施 D. 个体防护措施 答案: ABCD 解析:风险管控措施是为了减少或控制风险而采取的行动或措施。工程技术措施(A)是通过改变设备、设施或工艺来消除或减少风险;管理措施(B)是通过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和程序来管理和控制风险;培训教育措施(C)是通过培训和教育员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个体防护措施(D)是为个人提供个体防护设备或措施来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控措施包括了选项ABCD中的所有内容,选项ABCD是正确答案。
A. 30m
B. 10m
C. 20m
D. 40m
解析:题目解析:( )以上的高处作业与地面联系应设有相应的通讯装置。 答案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高处作业与地面联系时应设有通讯装置,以确保及时沟通和救援。根据选项A,高处作业在30米以上时应设有通讯装置。
A. 2个
B. 3个
C. 4个
D. 1个
解析:钻台上应设置不少于( )个应急出口,井架二层平台应安装逃生器。 答案:A. 2个 答案选择A. 2个是因为在钻台上设置至少2个应急出口可以提供多个逃生通道,增加人员疏散的效率。井架二层平台安装逃生器也可以在发生事故时提供安全的逃生设备,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A. 三违查处
B. 安全管理
C. 隐患排查治理
D. 安全绩效考核
解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 )共同构建起预防事故发生的双重机制,构成两道保护屏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A. 三违查处 B. 安全管理 C. 隐患排查治理 D. 安全绩效考核 答案:C 解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共同构建起预防事故发生的双重机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根据风险的程度和影响,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隐患排查治理是指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及时处理。这两个措施相互协作,构成了两道保护屏障,能够有效地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其他选项与该机制无关,因此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