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
B、36
C、48
D、72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机车维修完成后离段的时间规定。根据铁路行业的相关管理规定,委修机车(即由其他单位委托进行维修的机车)在完成检修并交付后,应该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离开承修段,以确保段内的检修设施能够及时为其他需要检修的机车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解析各选项:
A. 24小时:这个时间可能过短,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准备和调度可能不够用。
B. 36小时:这是一个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的选择,但并不是标准规定的时间。
C. 48小时:这是标准规定的时间,给了委修单位足够的时间来安排机车离开承修段,同时也保证了承修段的工作效率。
D. 72小时:这个时间相对较长,可能会导致承修段的检修位不能尽快被新的待修机车使用,影响整体运营效率。
因此,正确答案是C,即48小时。这个时间段通常被认为是在确保委修机车有足够时间做离段准备的同时,也不至于占用承修段资源过长时间,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平衡点。
A、24
B、36
C、48
D、72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机车维修完成后离段的时间规定。根据铁路行业的相关管理规定,委修机车(即由其他单位委托进行维修的机车)在完成检修并交付后,应该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离开承修段,以确保段内的检修设施能够及时为其他需要检修的机车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解析各选项:
A. 24小时:这个时间可能过短,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准备和调度可能不够用。
B. 36小时:这是一个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的选择,但并不是标准规定的时间。
C. 48小时:这是标准规定的时间,给了委修单位足够的时间来安排机车离开承修段,同时也保证了承修段的工作效率。
D. 72小时:这个时间相对较长,可能会导致承修段的检修位不能尽快被新的待修机车使用,影响整体运营效率。
因此,正确答案是C,即48小时。这个时间段通常被认为是在确保委修机车有足够时间做离段准备的同时,也不至于占用承修段资源过长时间,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平衡点。
A. 1954年
B. 1956年
C. 1958年
D. 1960年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中国内燃机车发展历史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历史事实来确定中国第一代内燃机车开始生产制造的年份。
现在,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 1954年:这个时间点并不对应于中国内燃机车开始生产制造的标志性年份。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内燃机车的生产技术可能尚未成熟。
B. 1956年:这一年在中国工业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与汽车制造有关(如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但并非内燃机车开始生产的年份。
C. 1958年:这个时间点与中国第一代内燃机车的生产历史相吻合。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内燃机车,以满足铁路运输的需求。因此,1958年作为开始生产制造的年份是合理的。
D. 1960年:这个时间点已经晚于中国第一代内燃机车开始生产的年份,因此可以排除。
综上所述,中国第一代内燃机车是从1958年开始生产制造的。这一选项不仅符合历史事实,也与中国内燃机车工业的发展轨迹相吻合。
因此,答案是C. 1958年。
A. 状态修
B. 计划预防修
C. 故障修
D. 集中修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我国机车维修制度的理解。
A. 状态修:这种修理方式是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维修,通常会借助于各种监测手段和技术来评估设备的状态。虽然这是一种现代化的维修理念,但在我国机车维修体系中并不是主要采用的方式。
B. 计划预防修:这是指按照预定的时间或运行里程来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的一种制度,目的在于预防故障的发生,保证机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突发故障的可能性,提高机车的可用率。
C. 故障修:即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后才进行修理,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设备长时间停运,并且故障可能已经造成一定的损害,不是一种预防性的维修策略。
D. 集中修:这种修理方式指的是将一定数量的维修工作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但它更像是一种组织方式而非制度本身。
根据以上分析,正确答案是B. 计划预防修,因为我国为了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采取了这种定期进行维护检查的方式来预防机车发生故障,从而确保列车的正常运行。
A. 240mm
B. 260mm
C. 280mm
D. 285mm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内燃机车柴油机缸径大小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选项,结合内燃机车柴油机的实际技术参数来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首先,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 240mm:这个选项的缸径数值相对较小,可能不是我国目前内燃机车柴油机缸径的最大值。
B. 260mm:同样,这个数值虽然比A选项大,但在内燃机车柴油机的大型化趋势中,可能仍不是最大值。
C. 280mm:考虑到内燃机车柴油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大型化需求,这个数值较为符合目前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且在我国内燃机车中有使用到如此大缸径的柴油机。
D. 285mm:这个选项的缸径数值略大于C选项,但在目前公开的技术资料中,并未广泛提及我国内燃机车柴油机缸径达到285mm的实例,因此这个选项可能不是正确答案。
接下来,我们解释为什么选择C选项:
我国内燃机车技术不断发展,为了满足更高的功率和牵引力需求,柴油机的缸径和行程都在不断增大。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应用中,280mm的缸径已经足够满足内燃机车的需求,并且是我国内燃机车柴油机缸径的一个较大值。
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我国内燃机车柴油机缸径已经达到了285mm或更高,因此C选项是更为合理和准确的答案。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280mm。
A. 中冷器漏
B. 燃油热交换器漏
C. 气缸套裂
D. 机油热交换器漏
解析:解析如下:
题目问的是导致机车膨胀水箱水位升高的原因。膨胀水箱的主要功能是补偿冷却系统中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冷却液体积变化,并且排出系统中的空气。当水箱水位升高时,通常意味着有额外的液体或者物质进入了冷却系统。
A. 中冷器漏 - 中冷器是用来冷却进气的装置,一般使用外界空气进行冷却,如果中冷器泄漏,主要是空气进入或冷却液泄露到外界,不会直接导致膨胀水箱水位上升。
B. 燃油热交换器漏 - 燃油热交换器是用于冷却燃油的,如果它泄漏,燃油可能会混入冷却液中,但这通常会导致冷却液污染而不是显著的水位升高,因为燃油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而非大量增加水体积。
C. 气缸套裂 - 如果气缸套出现裂缝,高温高压的燃气可能进入冷却系统,这不仅会导致冷却液的沸腾,而且燃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水后也会增加冷却系统的水量,从而导致膨胀水箱水位升高。
D. 机油热交换器漏 - 机油热交换器如果泄漏,机油会进入冷却系统,虽然这会污染冷却液,但机油量相对有限,主要影响是冷却液变脏,不是显著的水位升高。
因此,正确答案是C. 气缸套裂,因为这是唯一一个能够合理解释为什么膨胀水箱水位会升高的选项。
A. 装配方便
B. 提高装配效率
C. 保持形状一致
D. 提高柴油机工作平稳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柴油机活塞连杆组重量差控制的目的。
A选项“装配方便”:虽然活塞连杆组的重量差可能影响装配过程,但限制其重量差的主要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装配方便。装配的方便性更多与设计和制造工艺的合理性有关,而非仅仅依赖于重量的控制。因此,A选项不是正确答案。
B选项“提高装配效率”:同样,装配效率虽然与装配过程的顺畅性有关,但限制活塞连杆组的重量差并不是为了直接提高装配效率。装配效率的提升更多地依赖于工艺优化、设备改进和人员培训等因素。因此,B选项也不是正确答案。
C选项“保持形状一致”:活塞连杆组的形状一致性对于其正常工作至关重要,但这与限制其重量差没有直接关系。形状一致性主要通过制造工艺来保证,而非通过控制重量差来实现。因此,C选项同样不是正确答案。
D选项“提高柴油机工作平稳性”:当柴油机运转时,如果各个气缸的活塞连杆组重量差异较大,那么在相同的曲轴转角下,各气缸产生的惯性力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会导致柴油机运转不平稳,产生振动和噪音,甚至可能损坏机件。因此,限制同一台柴油机活塞连杆组的重量差,可以确保各气缸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力相对均衡,从而提高柴油机的工作平稳性。这是限制活塞连杆组重量差的主要目的。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选项:“提高柴油机工作平稳性”。
A. 缓冲
B. 吸收低频振动
C. 吸收高频振动
D. 减少摩擦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橡胶弹簧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缓冲 - 橡胶弹簧确实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这不是它的主要功能,也不是它最显著的效果。
B. 吸收低频振动 - 通常情况下,橡胶弹簧更擅长处理高频振动而非低频振动。低频振动往往需要更大质量的系统或者更长的弹簧来吸收。
C. 吸收高频振动 - 这是正确答案。橡胶弹簧因其材料特性,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衰减高频振动。橡胶的阻尼特性使得它可以在高频振动下快速耗散能量,从而起到良好的减振效果。
D. 减少摩擦 - 虽然橡胶弹簧可以通过改变接触面的方式间接影响摩擦力,但这不是橡胶弹簧的主要功能或设计目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C,即橡胶弹簧对吸收高频振动有显著效果。
A. 方销
B. 平衡销
C. 半圆销
D. 开口销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机械零件识别与功能理解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销”的定义及其常用类型,来分析各个选项,并找出正确的答案。
理解题目:题目指出销在机器中可起定位和连接作用,并列举了常用的销的类型:圆柱销、圆锥销,要求我们识别出另一种常用的销的类型。
分析选项:
A选项(方销):虽然方销在某些特定应用中可能存在,但它不是机械连接中常用的销类型,特别是在描述定位和连接功能时,方销不是首选。
B选项(平衡销):平衡销主要用于调整或维持机械部件的平衡,而不是主要用于定位和连接,因此不符合题目描述的主要功能。
C选项(半圆销):半圆销是机械连接中常用的一种销,特别是在需要一定角度调整或定位时。它既能提供连接功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定位,符合题目要求。
D选项(开口销):开口销主要用于锁定或固定其他紧固件(如螺栓或螺母),防止其松动,而不是直接用于定位和连接。
确定答案:根据以上分析,半圆销(C选项)既符合销的基本功能(定位和连接),也是机械连接中常用的类型之一。因此,正确答案是C。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半圆销),因为它既符合销在机械中的基本功能,也是常用的销类型之一。
A. 4h
B. 6h
C. 8h
D. 10h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机车检修过程中时间管理的理解。小、辅修是指机车进行定期的小规模维修或辅助性维修工作,这类维修通常不需要大修那么长的时间,但是需要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确保机车能够及时恢复使用。
解析各个选项:
A. 4h:这个时间对于小、辅修来说可能太短,不足以完成所有必要的检查和修理工作。
B. 6h:这是正确答案,表示允许有一定的弹性时间,但又不至于过长,从而影响到机车的正常调度使用。
C. 8h:虽然比6小时更长,提供更多的弹性时间,但对于小、辅修而言,这通常是不必要的。
D. 10h:这个时间对于小、辅修工作来说可能过长,会影响机车的利用率和运输效率。
选择B选项的原因是因为6小时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缓冲时间来处理可能出现的小延误,同时又确保了机车不会因为维修时间过长而影响到接下来的运行计划。这既保证了检修质量,也兼顾了运营效率。
A. 90%
B. 85%
C. 80%
D. 75%
解析:解析这道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题目背景和要求。题目是关于“小、辅修机车应按规定时间扣车”的准时率问题,询问的是准时扣车率应高于哪个百分比。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90%:虽然90%是一个相对较高的准时率,但在机车小、辅修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可能的延误因素(如零部件供应、人员调配、设备故障等),要达到90%的准时率可能较为困难。此选项虽然理想,但可能不是实际要求的最低标准。
B. 85%:与A选项相似,85%也是一个较高的准时率。然而,同样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延误,这个标准也可能较难稳定达到。
C. 80%:在机车小、辅修的常规管理中,80%的准时扣车率是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相对实际可行的目标。它考虑了实际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为管理提供了足够的余地来应对突发情况。
D. 75%:相比其他选项,75%的准时率显得较低。在机车维护和修理的严格要求下,这样的准时率可能不足以保证机车的高效运行和及时维修。
综上所述,考虑到机车小、辅修的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80%的准时扣车率是一个既不过于严苛也不过于宽松的标准,因此是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
所以,答案是C.80%。
A. 平行
B. 垂直
C. 相交
D. 不平行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机械制图中斜视图的概念。
解析如下:
A. 平行:如果一个视图是将物体向平行于基本投影面的方向投影得到的,则它是一个基本视图,而不是斜视图。
B. 垂直:垂直于基本投影面的投影会直接反映在基本视图上,并不会形成斜视图。
C. 相交:虽然相交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角,但这并不是定义斜视图的关键条件。
D. 不平行:斜视图是指将机件向不平行于任何基本投影面的辅助投影面进行投影所得的视图。因此,当我们将物体朝向一个不平行于基本投影面的新投影面投影时,我们得到的就是斜视图。
正确答案为D。这是因为斜视图是为了表达机件上倾斜部分的真实形状,而这些部分通常是不平行于任何一个基本投影面的。通过向一个不平行于基本投影面的新投影面投影,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这些倾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