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在校教育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确定的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

A、  教师培训制度

B、  教育考试制度

C、  教育督导制度

D、  学业证书制度

答案:A

解析:解析:根据《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条、二十一条和二十四条的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教育督导制度。故本题答案为A。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40、【材料】王国维先生在《元宋戏曲史》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论述:“凡一代育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把元代的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

唐诗宋词等并称,这一系列再加上明清小说,完整的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一脉

相承的进化史。

但是,悉心琢磨一下这些文学体裁在各自时代中,其创作者的身份和创作目的, 以及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和总体数量,就会发现,用这样线性进化论文学史观,把作为通俗文化的戏曲作品与属于精英文化的经典文学体裁和作品相提并论,是有问题的。

王国维所赞赏的元曲,是经过了几百年的自然存毁和文人汰选而被经典化的戏曲文学作品,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共同进入了知识分子的阅读史。但戏曲从来就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戏曲创作本身是娱乐市场上的生产活动, 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在与戏曲相关的全部活动中,戏班的组织,演员的培养,演出时间的安排、管理、宣传,观众的接受与反应等,每一个元素的重要性都不亚于戏曲的文学创作本身,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戏曲文学之外的元素才构成了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本质特征。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称:“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于此学者亦以此书维多。”这话不假,这种将戏曲史纳入正统文学进化史,侧重文学曲词,关注 经典作家作品的观念,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戏曲史的主流研究思路。虽说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周贻白的《中国剧场史》到五十年代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可以看出, 确实也有学者在努力拓展戏曲史的研究领域,对戏曲的舞台结构、班社组织、演出排场、服装道具等有所涉猎,但仍然是以经典戏曲研究为主体,缓慢积累着周边的知识信息,没有能够通过戏曲史的研究呈现出具体的生活体验和广泛的社会现实。公平地讲,《宋元戏曲史》诞生的年代,正是梁启超批判中国传统史学之弊端——“知 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的话音刚落之时,而王国维就已经把几百年来在文人士大夫眼中都不入流的元曲,纳入了中国正统古典文学的进化系列。在当时,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震撼性的时代意义自不待言。而研究内容局限于文学也有其不得已之缘由。他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考察“宋金以前杂剧院本,今无一存”,而戏曲演出相关的全部活动也限于传统历 史记载的偏见,都只能在边边角角的史料中找到寥寥数语。

在其后近百年间,戏曲史的研究思路仍然长期受到局限,也不能归咎于对王国维的路径依赖,而要归因于学界自身生存状态的局限。可以说直到二十世纪末,国内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各项文化产业均市场化之后,国人才开始对于都市生活、市民社会娱乐产业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会,才能够有基础去观察相应的历史现象。这其实是个有趣的历史悖论,我们常说,学习历史是为了解现在,但是如果没有现实经验的对照,我们往往也认不出历史曾经的面貌。

摘编自王艺《当我们谈论戏曲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问题:(1)文章认为,不能把戏曲作品与经典文学作品相提并论,其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

(2)我们应当如何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 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ba16-eb0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81、教师张某上班迟到了,学校按照制度规定扣除了张某当月的部分绩效工资。张某对学校的处分不服,他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80a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2、平时爱搞笑的小东几次竞选班干部均落选了。对此,班主任应采取的恰当做法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1cbc-71c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6、针对“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蒋老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将学生 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层教学。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9-c571-b42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5、语文课上,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
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从教师观的角度,正确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9-c572-062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23、下列人物中,既是诗人也是画家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5-fce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49、“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是一幅贺寿对联,所贺寿主的年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23f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82、世界上第一个修铁路的国家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eb3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6、家长向学校投诉覃老师罚迟到的小辉站在教室外面听课。学校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1cbc-a0a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8、【材料】逼真和如画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看到一幅画,一个雕塑品,赞美它好,说逼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画得活像,雕塑得像真的一样,这是说“逼真”好。我们游览风景,赞美风景好,说风景如画,就是“如画”好。究竟作品像真的事物好
呢,还是真的事物像作品好呢?再说“逼真”又有什么好?“如画”又有什么好呢? 用到文学批评上来,作品描写一个人,写得活像,是好的。作品描写风景,诗中有画也是好的。就作品说,究竟“逼真”好呢,还是“如画”好呢?还是两者都好呢?
弄清这些问题,对掌握这两个批评标准是有帮助的。
先说逼真,《水经注·沔水》:“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山石像真的白马又有什么好呢?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里说:“这就牵连到这个真字的意义了。这个‘真’固然指实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自然, 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 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马,有生气,有生意,所以好。‘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朱自清文集》三)逼真的好处是有生气,有生意,是活的,所以光求外形相似是不够的。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就是光求外形相像,只是儿童的见识;好的画,要把东西写活,要传神,这才是逼真的要求。再说如画,风景如画,或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如画又有什么好呢?画是艺
术品,艺术品是从生活中来的,但它又和生活不一样,它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
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那末说风景如画,就是说这里的风景像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比起普通的风景来具有典型性,那自然是好的。如苏轼的《念奴娇》:“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写的景物极雄伟壮观,能表现出长江的壮阔景象,并反映作者 的阔大胸襟,具有典型性,所以说如画是好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就文学作品来说,写得逼真,同真的一样,把人和物写活,写得有生气,或写得如画, 写得形象,有画意,而这形象要具有典型性,这都不容易。能做到这样,都成为好作品。
问题:(1)就艺术批评的“逼真”和“如画”这两个标准,文章强调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下面是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请用文章论及的“逼真”和“如画”这两个艺术批评标准, 简要分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ba16-f2d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在校教育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确定的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

A、  教师培训制度

B、  教育考试制度

C、  教育督导制度

D、  学业证书制度

答案:A

解析:解析:根据《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条、二十一条和二十四条的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教育督导制度。故本题答案为A。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相关题目
40、【材料】王国维先生在《元宋戏曲史》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论述:“凡一代育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把元代的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

唐诗宋词等并称,这一系列再加上明清小说,完整的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一脉

相承的进化史。

但是,悉心琢磨一下这些文学体裁在各自时代中,其创作者的身份和创作目的, 以及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和总体数量,就会发现,用这样线性进化论文学史观,把作为通俗文化的戏曲作品与属于精英文化的经典文学体裁和作品相提并论,是有问题的。

王国维所赞赏的元曲,是经过了几百年的自然存毁和文人汰选而被经典化的戏曲文学作品,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共同进入了知识分子的阅读史。但戏曲从来就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戏曲创作本身是娱乐市场上的生产活动, 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在与戏曲相关的全部活动中,戏班的组织,演员的培养,演出时间的安排、管理、宣传,观众的接受与反应等,每一个元素的重要性都不亚于戏曲的文学创作本身,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戏曲文学之外的元素才构成了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本质特征。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称:“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于此学者亦以此书维多。”这话不假,这种将戏曲史纳入正统文学进化史,侧重文学曲词,关注 经典作家作品的观念,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戏曲史的主流研究思路。虽说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周贻白的《中国剧场史》到五十年代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可以看出, 确实也有学者在努力拓展戏曲史的研究领域,对戏曲的舞台结构、班社组织、演出排场、服装道具等有所涉猎,但仍然是以经典戏曲研究为主体,缓慢积累着周边的知识信息,没有能够通过戏曲史的研究呈现出具体的生活体验和广泛的社会现实。公平地讲,《宋元戏曲史》诞生的年代,正是梁启超批判中国传统史学之弊端——“知 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的话音刚落之时,而王国维就已经把几百年来在文人士大夫眼中都不入流的元曲,纳入了中国正统古典文学的进化系列。在当时,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震撼性的时代意义自不待言。而研究内容局限于文学也有其不得已之缘由。他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考察“宋金以前杂剧院本,今无一存”,而戏曲演出相关的全部活动也限于传统历 史记载的偏见,都只能在边边角角的史料中找到寥寥数语。

在其后近百年间,戏曲史的研究思路仍然长期受到局限,也不能归咎于对王国维的路径依赖,而要归因于学界自身生存状态的局限。可以说直到二十世纪末,国内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各项文化产业均市场化之后,国人才开始对于都市生活、市民社会娱乐产业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会,才能够有基础去观察相应的历史现象。这其实是个有趣的历史悖论,我们常说,学习历史是为了解现在,但是如果没有现实经验的对照,我们往往也认不出历史曾经的面貌。

摘编自王艺《当我们谈论戏曲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问题:(1)文章认为,不能把戏曲作品与经典文学作品相提并论,其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

(2)我们应当如何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 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ba16-eb0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81、教师张某上班迟到了,学校按照制度规定扣除了张某当月的部分绩效工资。张某对学校的处分不服,他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 )。

A.   申请仲裁

B.   提出申诉

C.   检举控告

D.   申请复议

解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张某对学校处分不服,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故选B。ACD项:均为干扰项,不合题意,故不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3f19-80a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2、平时爱搞笑的小东几次竞选班干部均落选了。对此,班主任应采取的恰当做法是( )。

A.  提醒小东低调做人,注意拉票

B.  建议小东放弃竞选,安于现状

C.  鼓励小东不要气馁,继续努力

D.  安慰小东顺其自然,随绿认命

解析: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小东几次竞选落选后,班主任应看到小东是发展的人,鼓励小东不要气馁,继续努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1cbc-71c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6、针对“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蒋老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将学生 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层教学。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

A.  诲人不倦

B.  教学相长

C.  循循善诱

D.  因材施教

解析:解析: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即针对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9-c571-b42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5、语文课上,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
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从教师观的角度,正确的是( )。

A.  张老师尊重了学生发展的独特性

B.  张老师是学生成长的研究者

C.  张老师尊重了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D.  张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解析:解析: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C项是从学生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9-c572-062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23、下列人物中,既是诗人也是画家的是( )。

A.  李白

B.  王维

C.  白居易

D.  李商隐

解析:解析: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5-fce8-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49、“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是一幅贺寿对联,所贺寿主的年龄是( )

A.   30

B.   40

C.   50

D.   60

解析:解析: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五十岁是“知天命”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23f8-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82、世界上第一个修铁路的国家是( )

A.   法

B.   英

C.   美

D.   德

解析:解析: 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条现代意义的铁路在英国的斯托克顿和达灵顿之间开通。故选B。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2646-eb3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6、家长向学校投诉覃老师罚迟到的小辉站在教室外面听课。学校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将小辉调到其他班级

B.  将覃老师换到其他班级任课

C.  制止覃老师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

D.  取消覃老师参评优秀教师资格计12个月

解析:解析: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覃老师罚迟到的小辉站在教室外面听课,就是一种变相体罚,违背了“关爱学生"的师德规范,因此学校应制止覃老师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7da-1cbc-a0a0-c07f-52a228da60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8、【材料】逼真和如画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看到一幅画,一个雕塑品,赞美它好,说逼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画得活像,雕塑得像真的一样,这是说“逼真”好。我们游览风景,赞美风景好,说风景如画,就是“如画”好。究竟作品像真的事物好
呢,还是真的事物像作品好呢?再说“逼真”又有什么好?“如画”又有什么好呢? 用到文学批评上来,作品描写一个人,写得活像,是好的。作品描写风景,诗中有画也是好的。就作品说,究竟“逼真”好呢,还是“如画”好呢?还是两者都好呢?
弄清这些问题,对掌握这两个批评标准是有帮助的。
先说逼真,《水经注·沔水》:“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山石像真的白马又有什么好呢?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里说:“这就牵连到这个真字的意义了。这个‘真’固然指实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自然, 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 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马,有生气,有生意,所以好。‘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朱自清文集》三)逼真的好处是有生气,有生意,是活的,所以光求外形相似是不够的。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就是光求外形相像,只是儿童的见识;好的画,要把东西写活,要传神,这才是逼真的要求。再说如画,风景如画,或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如画又有什么好呢?画是艺
术品,艺术品是从生活中来的,但它又和生活不一样,它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
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那末说风景如画,就是说这里的风景像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比起普通的风景来具有典型性,那自然是好的。如苏轼的《念奴娇》:“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写的景物极雄伟壮观,能表现出长江的壮阔景象,并反映作者 的阔大胸襟,具有典型性,所以说如画是好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就文学作品来说,写得逼真,同真的一样,把人和物写活,写得有生气,或写得如画, 写得形象,有画意,而这形象要具有典型性,这都不容易。能做到这样,都成为好作品。
问题:(1)就艺术批评的“逼真”和“如画”这两个标准,文章强调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下面是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请用文章论及的“逼真”和“如画”这两个艺术批评标准, 简要分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9e5-ba16-f2d0-c07f-52a228da60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