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2018中医三基考试练习
搜索
2018中医三基考试练习
题目内容
(
填空题
)
30.过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空

2018中医三基考试练习
8.重阳必阴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c-8810-c017-654bab5e0513.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2.怎样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c-9b98-c017-654bab5e0517.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9.气机不畅,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a-f9a0-c017-654bab5e05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1.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这一作用体现于排出体内浊虫气,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于全身,外达皮毛,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排出汁液三个方面。肺有病变,即可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肺气失宣”的病理表现。肺主肃降,是指肺气还有向下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这一作用,体现于吸入自然界清气,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洁净三个方面。肺有病变,即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略血等“肺失肃降"的病理表现。故此 32.标本治法的临床应用,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但在标病甚急,如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如水膨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大小使不利、呼吸喘促,应先利水、逐水急治其标,待腹水减轻,再调理肝脾,以治其本,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是缓则治其本。对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同治。如热病热病伤阴证,用清热生津或清热养阴,标本同治。扶正与祛邪的应用原则,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 33.月手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在病理上,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上,如两者失调,可出现月经异常,或闭经,男子则遗精或阳强不能泄等。 34.由于正常的水液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传输,肺的宣散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经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尿和气排出体外。肾中精气的气化,主宰着整个水液代谢,肺、脾等脏对津液的气化,均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肾中精气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5.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因其炎上,故火热阳都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证。临床所见火热病薤i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部位。(2)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 36.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两方的相互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1)确定治疗原则:对阳偏胜的治疗,由于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治疗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若阳热盛损伤了阴液,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益阴之法。对阴偏胜的治疗,由于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治疗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若阴寒盛损伤了阳气,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挟阳之法。因阴或阳的过盛 37.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征,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叠汗出、恶风等症状。(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又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 38.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是起着主要的调节平衡作用的。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即是(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的“为胃行其津液”。脾胃是通过经脉,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则将津液“上输于肺”。这两个方面统属于脾的“散精”功能。肺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作用,又称作“通调水道”,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通过代谢化为汗液而排出体外。此外,肺在呼气中也排出了大量的水分。可见,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重要的作用。肾对津液的输布和 39.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有四种联系:(1)脏腑与外周肢节的关系,(2)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3)脏腑之间的联系,(4)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协调共济的统一体。(二)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濡养脏腑组织,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三)感应传导作用。经络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有传递和通导作用。(四)调节机能平衡。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 40.脾主运化,是指月卑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它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对食物消化、吸收和传输,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后,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把精微转输布散至全身。只有脾运化水谷精微勢功能旺盛,才能不断化生精、气血、津液,才能使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而功能健旺。若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则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痩和气血生化不足等脾失健运的病理表现。运化水液,是对水液的吸收、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d-ff10-c017-654bab5e05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其意是指阴阳相互依存。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在外的功能(阳),是在内的物质(阴)运动的表现,故说阳为阴之使。在ra的阴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说阴为阳之守。张景岳说:“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 2.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简称为“五志”。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 3.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足.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亦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心与肝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4.血的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1)营养和滋润全身,血液循行周身,对全身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2)是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保证人体神志活动的正常。 5.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中医病机从总体上来说,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脏腑和经络功能失调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6.血热能造成瘀血的原因,一是火热之邪能煎熬津液而伤阴,使营阴受损,以致血脉凝涩成瘀,二是指血热能迫血妄行,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体内而形成瘀血。 7.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和津液来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肾精也是生成血的物质基础,而营气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血液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而津液与血液之间,肾精与血液之间常常可以相互转化,津液可以转化为血液,肾精也可以转化为血液。综上所述,血的来源有水谷精微、营气、津液和肾精四个方面,而主要的来源是脾胃中的水谷精微。 8.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下列因素有关:(1)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2)环境和饮食:如空气、水源、或食物受到污染。(3)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4)社会影响:如解放前统治者不顾人民群众的死活,传染病不断发生或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消灭了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其它传染病也得了有效的控制。 9.肝在体合筋。筋即筋膜,主司肢体,关节运动。筋膜赖肝血的滋养,肝的阴血不足筋膜失养,可出现手足振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癔等症,故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0.宗气的组成,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或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宗气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出于肺,循侯咽,故呼则出,吸则入”,下“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感觉能力,心博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d-0128-c017-654bab5e05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92.根据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肾经之后接:(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b-a580-c017-654bab5e0504.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6.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下述哪项不确切?(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b-1110-c017-654bab5e0502.html
点击查看题目
76.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b-18e0-c017-654bab5e0501.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下列何种为从治法?(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a-f1d0-c017-654bab5e0504.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1.主要是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气的生成主要依赖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肺与脾的功能健旺与否与机体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脾运化水液,防止内湿的产生;而脾转输津液,散精于肺,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且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 12.气属阳,津液属阴。气和津液的关系与气与血的关系极其雷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具体地说气与津液之间存在着“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的关系。 13.胆与肝,其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依靠肝的疏泄功能,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与决断两者是密切联系的。 14.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两者相互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环节。 15.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早关系,与十二正绎不同,故称“奇经”。 16.由于手三阳经止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17.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18.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19.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指血液,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0.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其它功能有:上通喉咙,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d-0510-c017-654bab5e05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2018中医三基考试练习
题目内容
(
填空题
)
手机预览
2018中医三基考试练习

30.过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空

分享
2018中医三基考试练习
相关题目
8.重阳必阴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c-8810-c017-654bab5e0513.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2.怎样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c-9b98-c017-654bab5e0517.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9.气机不畅,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 )

A.  气消

B.  气陷

C.  气逆

D.  气滞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a-f9a0-c017-654bab5e05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1.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这一作用体现于排出体内浊虫气,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于全身,外达皮毛,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排出汁液三个方面。肺有病变,即可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肺气失宣”的病理表现。肺主肃降,是指肺气还有向下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这一作用,体现于吸入自然界清气,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洁净三个方面。肺有病变,即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略血等“肺失肃降"的病理表现。故此 32.标本治法的临床应用,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但在标病甚急,如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如水膨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大小使不利、呼吸喘促,应先利水、逐水急治其标,待腹水减轻,再调理肝脾,以治其本,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是缓则治其本。对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同治。如热病热病伤阴证,用清热生津或清热养阴,标本同治。扶正与祛邪的应用原则,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 33.月手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在病理上,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上,如两者失调,可出现月经异常,或闭经,男子则遗精或阳强不能泄等。 34.由于正常的水液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传输,肺的宣散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经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尿和气排出体外。肾中精气的气化,主宰着整个水液代谢,肺、脾等脏对津液的气化,均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肾中精气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5.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因其炎上,故火热阳都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证。临床所见火热病薤i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部位。(2)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 36.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两方的相互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1)确定治疗原则:对阳偏胜的治疗,由于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治疗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若阳热盛损伤了阴液,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益阴之法。对阴偏胜的治疗,由于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治疗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若阴寒盛损伤了阳气,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挟阳之法。因阴或阳的过盛 37.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征,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叠汗出、恶风等症状。(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又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 38.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是起着主要的调节平衡作用的。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即是(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的“为胃行其津液”。脾胃是通过经脉,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则将津液“上输于肺”。这两个方面统属于脾的“散精”功能。肺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作用,又称作“通调水道”,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通过代谢化为汗液而排出体外。此外,肺在呼气中也排出了大量的水分。可见,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重要的作用。肾对津液的输布和 39.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有四种联系:(1)脏腑与外周肢节的关系,(2)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3)脏腑之间的联系,(4)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协调共济的统一体。(二)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濡养脏腑组织,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三)感应传导作用。经络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有传递和通导作用。(四)调节机能平衡。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 40.脾主运化,是指月卑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它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对食物消化、吸收和传输,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后,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把精微转输布散至全身。只有脾运化水谷精微勢功能旺盛,才能不断化生精、气血、津液,才能使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而功能健旺。若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则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痩和气血生化不足等脾失健运的病理表现。运化水液,是对水液的吸收、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d-ff10-c017-654bab5e05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其意是指阴阳相互依存。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在外的功能(阳),是在内的物质(阴)运动的表现,故说阳为阴之使。在ra的阴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说阴为阳之守。张景岳说:“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 2.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简称为“五志”。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 3.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足.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亦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心与肝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4.血的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1)营养和滋润全身,血液循行周身,对全身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2)是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保证人体神志活动的正常。 5.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中医病机从总体上来说,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脏腑和经络功能失调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6.血热能造成瘀血的原因,一是火热之邪能煎熬津液而伤阴,使营阴受损,以致血脉凝涩成瘀,二是指血热能迫血妄行,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体内而形成瘀血。 7.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和津液来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肾精也是生成血的物质基础,而营气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血液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而津液与血液之间,肾精与血液之间常常可以相互转化,津液可以转化为血液,肾精也可以转化为血液。综上所述,血的来源有水谷精微、营气、津液和肾精四个方面,而主要的来源是脾胃中的水谷精微。 8.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下列因素有关:(1)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2)环境和饮食:如空气、水源、或食物受到污染。(3)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4)社会影响:如解放前统治者不顾人民群众的死活,传染病不断发生或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消灭了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其它传染病也得了有效的控制。 9.肝在体合筋。筋即筋膜,主司肢体,关节运动。筋膜赖肝血的滋养,肝的阴血不足筋膜失养,可出现手足振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癔等症,故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0.宗气的组成,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或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宗气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出于肺,循侯咽,故呼则出,吸则入”,下“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感觉能力,心博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d-0128-c017-654bab5e05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92.根据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肾经之后接:( )

A.  膀胱经

B.  小肠经

C.  心经

D.  心包经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b-a580-c017-654bab5e0504.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6.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下述哪项不确切?( )

A.  昏厥

B.  呃逆

C.  头胀痛

D.  咯血吐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b-1110-c017-654bab5e0502.html
点击查看答案
76.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

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

B.  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

C.  精血津液亏乏,导致阳不敛阴

D.  阳热病邪侵袭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b-18e0-c017-654bab5e0501.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下列何种为从治法?( )

A.  用热远热

B.  通因通用

C.  寒者热之

D.  补泻兼用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a-f1d0-c017-654bab5e0504.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1.主要是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气的生成主要依赖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肺与脾的功能健旺与否与机体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脾运化水液,防止内湿的产生;而脾转输津液,散精于肺,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且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 12.气属阳,津液属阴。气和津液的关系与气与血的关系极其雷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具体地说气与津液之间存在着“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的关系。 13.胆与肝,其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依靠肝的疏泄功能,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与决断两者是密切联系的。 14.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两者相互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环节。 15.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早关系,与十二正绎不同,故称“奇经”。 16.由于手三阳经止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17.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18.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19.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指血液,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0.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其它功能有:上通喉咙,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5e620-243d-0510-c017-654bab5e05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