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所在地区环境现状
B、 建成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
C、 当地环保部门的意见和要求
D、 当地交通部门的意见和要求
答案:D
解析:解析: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建议书中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等有关资料,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简要说明,其主要内容如下:①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②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③当地环保部门的意见和要求;④存在的问题。交通部门要求的车辆数,与环保要求无关。
A、 所在地区环境现状
B、 建成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
C、 当地环保部门的意见和要求
D、 当地交通部门的意见和要求
答案:D
解析:解析: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建议书中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等有关资料,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简要说明,其主要内容如下:①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②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③当地环保部门的意见和要求;④存在的问题。交通部门要求的车辆数,与环保要求无关。
A. 可以节省一次投资和维护费用
B. 避免由于敷设和维修地下管线、挖掘道路而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影响和干扰,保持路容的完整和美观
C. 降低了路面的翻修费用和工程管线的维修费用,增加了路面的完整性和工程管线的耐久性
D. 由于综合管沟内工程管线布置紧凑合理,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间,节约了城市用地
解析:解析:综合管沟的优点是:①避免由于敷设和维修地下管线、挖掘道路而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影响和干扰,保持路容的完整和美观;②降低了路面的翻修费用和工程管线的维修费用,增加了路面的完整性和工程管线的耐久性;③便于各种工程管线的敷设、增设、维修、管理;④由于综合管沟内工程管线布置紧凑合理,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间,节约了城市用地;⑤由于减少了道路的杆柱和工程管线的检查井室,保证了城市景观;⑥由于架空管线一起入地,减少架空管线与绿化的矛盾。
A.
B.
C.
D.
解析:解析:参见《建筑设计资料集-6》。B选项地质构造相对简单。
A. 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大型屋面板,薄腹梁,矩形柱以及带杯口的台阶式深基础,砖砌体外围)
B. 预应力捣制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捣制梁板,矩形柱台阶式深基础,砖砌体外围)
C. 一般钢结构厂房(压型钢板屋面,实腹式钢檩条,梯形钢屋架,双肢柱,带杯口的台阶式深基础,压型钢板外围)
D. 轻钢结构厂房(压型钢板屋面,薄壁型钢檩条,门式钢架整体式和地坪结合钢筋混凝土平板基础)
解析:解析:轻钢结构厂房具有建设时间短、强度高、自重轻、跨度大、吊装施工方便以及造价低廉的特点。
A. 中央
B. 省级
C. 市级以上
D. 县级以上
解析: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规划法》第三十一条,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A. 建筑物屋顶的雨水应集中引入地面透水区域,如绿地、透水地面
B. 用地内的庭院、停车库、人行道、自行车道等地段应用透水材铺装,或建设汇流设施将雨水引入透水区
C. 景观水池应设计建设成雨水贮存设施
D. 草坪、绿地不能滞留雨水,且其应高出周围地面
解析:解析:《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规定,雨水利用应因地制宜,工程一般采用就地入渗和贮存利用等方式。(1)如果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建筑物屋顶,其雨水应集中引入地面透水区域,如绿地、透水路面等,进行蓄渗回灌或者引入储水设施蓄存利用。(2)如果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建设工程的庭院、广场、停车场及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等,应首先按照建设标准选用透水材料铺装,或建设汇流设施将雨水引入透水区域蓄渗回灌或引入储水设施蓄存利用。(3)如果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城市主干道、交通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其路面雨水应结合沿线的绿化灌溉,设计建设利用设施。(4)建设工程的附属设施应与雨水利用工程相结合。景观水池应设计建设为雨水贮存设施,草坪绿地应设计建设为雨水滞留设施。用于滞留雨水的绿地须低于周围地面,但与地面高差最大不应超过20cm。
A. 挡土墙
B. 护坡
C. 洪水淹没线
D. 用地红线
解析:解析:
A. 管线不宜横穿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地
B. 管线与乔木或灌木中心之间最小水平距离应为0.5m至1.0m
C. 特殊情况可采用绿化树木根颈中心至地下管线外缘的最小距离控制
D. 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减少其最小水平净距
解析:解析:B项,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乔木、灌木与各种管线的水平距离为1.0~1.5m。
A. Ⅰ+Ⅱ+Ⅳ
B. Ⅰ+Ⅱ+Ⅲ+Ⅳ
C. Ⅰ+Ⅱ+Ⅳ+Ⅴ
D. Ⅰ+Ⅱ+Ⅲ+Ⅳ+Ⅴ
解析:解析:城市洪涝灾害类型主要有三类:一是城市进水受淹;二是内涝排泄不及时,导致城市积水;三是部分城市受山洪泥石流冲击。
A. 行进盲道的起点和终点应设提示盲道
B. 行进盲道在转弯处应设提示盲道
C. 行进盲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等,应紧邻其边缘设提示盲道
D. 人行横道入口、广场人口、地下铁道人口等处设置的提示盲道长度应与各人口的宽度相对应
解析:解析:提示盲道的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行进盲道的起点和终点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2)行进盲道在转弯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3)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等,在相距0.25~0.50m处,应设提示盲道。(4)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地下铁道入口等0.25~0.50m处应设提示盲道,提示盲道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5)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0.30~0.60m。
A. 410.5
B. 410.65
C. 410.8
D. 410.95
解析:解析:410.5-4×1.5%+0.15+6×1%+0.3=410.95。